在微信上关注
当代广西

微信号
ddgxzz
南宁良庆区“香火龙”:舞起火红好日子
2016-12-22 11:36:47
作者:陆增安
来源:南宁新闻网
2015年良庆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时,缸瓦窑村的村民舞动着“香火龙”。潘浩 摄
制作香火龙:扎龙头。刘增璇 摄
制作香火龙:老虎芋的叶柄捆扎在各个竹圈上。资料图
制作香火龙:捆龙身。刘增璇 摄
制作香火龙。刘增璇 摄
将植物绑在龙身以便插香。图片来源:良庆区文化馆
插上香火的“香火龙”。潘浩 摄
说到宾阳“炮龙节”上的“炮龙”,很多南宁人都耳熟能详。但提起良庆区的“香火龙”,可能鲜为人知。“香火龙”自清朝年间从广东佛山传入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以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那么,“香火龙”有何历史渊源?它是如何制作的?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日前来到曾以制陶业盛行一时的缸瓦窑村。
缸瓦窑村,顾名思义,是一个曾经以制作缸瓦为生并鼎盛一时的村庄,位于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现在,因城市建设需要这里正面临拆迁,村里已不烧窑不制陶,但在一片待拆和已拆除的瓦砾废墟间,仍然可以依稀找到昔日“窑村”盛行一时的痕迹。
“‘香火龙’的来历正是源于‘龙窑’烧窑点火前的庆典仪式。”缸瓦窑村村民罗新有是“香火龙”第八代传承人,他说,“香火龙”是全国罕见的民间民俗祭祀用品。据传300多年前,缸瓦窑村的人们就一代接一代地烧制陶器,因市场需求量大,产品远近脱销,全村制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当时,为求烧制的陶制品品质能达到预期效果,人们每年中秋都要举行点火烧窑活动。这种在点火烧窑前所进行的祈祷龙神保佑的拜祭活动,慢慢发展成为一项祈求平安吉祥的民间舞蹈项目——“香火龙”舞。
如今,每年中秋期间,缸瓦窑村都要举行“香火龙”舞表演。“香火龙”全身遍插香火,火光冲天,十分壮观。
“‘香火龙’所用道具和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首先用当地盛产的竹子破成竹篾,之后定型阴干约10天后才开始扎制,整条龙分龙头、龙身(9至11节)、龙尾三个部分。”罗新有说。
罗新有说,300多年前,“香火龙”从广东佛山石湾镇传入良庆镇缸瓦窑村,但“香火龙”在石湾镇已经失传。而对于缸瓦窑村的村民来说,他们的“香火龙”将世代相传。如今,缸瓦窑村“香火龙”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宾阳大罗毛笔:笔尖上的匠心传承
南宁市宾阳县大罗村有一群笔工,他们所生产的毛笔被称为“大罗毛笔”。大罗毛笔...
-
思陇竹编,难忘的辉煌记忆
南宁市宾阳县思陇镇的竹编制品做工精细、质量过硬,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曾吸引了...
欢迎广大网友留言点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