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鲎在繁育期会成对出现在沙滩上,又被称为“鸳鸯鱼”。美境自然供图
第一次看到“鲎”,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外表风平浪静,内心早已偷偷陷入“这字念啥”的纠结?
鳖?鱼?蟹?
都不对。鲎,音同“候”(hòu)。这个长相怪异的滨海和海洋动物,在地球上至少生活了4亿年,要知道,有记载的恐龙的历史也不过2亿年。
世界上只有四种鲎,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就生活着两种——中国鲎和圆尾鲎。几十年前,鲎在我国南部沿海滩涂跟螃蟹一样常见。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及对滨海湿地的过度开发,中国鲎的数量急剧减少。以北部湾地区的中国鲎野外种群数量变化为例,20多年间竟减少了90%以上!
这个拥有蓝色血液的远古“遗民”,2019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红色濒危物种。
7月21日,2020年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科考行的志愿者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测量发现的幼鲎蜕壳。记者 杜宁 摄
也许你会想,鲎没有了就没有了呗,关我们啥事呢?
你可能不知道,鲎血制剂是保证人类打针、打疫苗过程中不被细菌感染的大功臣!
4亿年间,鲎为了适应滨海复杂的生存环境,将自己的血液逐渐进化成富含铜元素的奇异的蓝色。蓝色的鲎血在遇到细菌毒素时,有让血液局部凝固的作用,从而将有害细菌隔离开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总而言之,只要你接受过现代科学医疗,哪怕是打过预防针,就必然少不了鲎的牺牲。
科考行B组成员顺着潮沟向此前规划好的样线进发。记者 李姣梦 摄
7月19日,大暑将至。美丽的南海明珠广西北海,迎来一群志愿者。他们白色的队服上,“鲎会有期”四个字格外醒目。
这天,由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简称“美境自然”)牵头发起,有5名专业科考人员和27名志愿者参与的2020年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科考行正式启动。这也是美境自然自2014年以来开展的第七期夏季鲎调查活动。
开始调查前,志愿者要根据手机导航的提示,将特定颜色的队旗插在样线起点位置。记者 李姣梦 摄
这些志愿者,来自河北、辽宁、上海、福建等24个省(区、市)。他们有的是生命科学专业的在读学生,有的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环境工作者,有的只是普通的环保爱好者。他们此次的行程持续到7月29日,将先后在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和广东湛江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北部湾滨海湿地的幼鲎种群数量、底栖生物状况和非法渔业数据。
这些数据将和多年的累计调查数据分析一起,用于对滨海湿地保护提出更科学有效的建议,推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记者 杜宁 李姣梦)
2名志愿者在自己的样线内发现第一只幼鲎。记者 李姣梦 摄
志愿者需要现场测量并记录幼鲎的大小、种类、底质、生境等信息。记者 杜宁 摄
在退潮的滩涂上开展幼鲎调查,十分考验志愿者的脚力、眼力和耐力。记者 李姣梦 摄
科考行B组领队肖晓波(中)已有5年幼鲎种群数量调查经验,她正在向志愿者们传授如何根据滩涂上的轨迹寻找幼鲎。记者 杜宁 摄
肖晓波说,为了加强对鲎的保护,广西、广东、福建已将鲎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目前,美境自然创始人之一、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鲎专家组成员林吴颖正在积极推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改写,争取将鲎列为“国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记者 杜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