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路径、文学传统与文化自信
——兼谈新时代的“文学桂军”

作者:曾攀
来源:当代广西网
2021-06-10 09:11

QQ图片20210610092133.jpg

曾攀

文学桂军是广西文化界的品牌,其从边地崛起,野气横生,以其充沛的想象和奇崛的形式,构筑充满异质性的语言修辞,影响力辐射全国,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据了自身的位置,甚至产生了一定的世界性效应。可以说,文学桂军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地方性路径中颇为显豁的形态,这一切皆有赖于其自身锻造的艺术品质,得益于出自边地淬炼,并裹挟着自身驳杂繁复的文学传统,进而具备一定普遍性的文化品格,这是文学桂军真正获得文化自信的基础和要义。从品牌的品质,再到品质中磨砺出的品格,在新时代的中国,文学桂军肩负新的更为深远广大的使命,践行着“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且以丰沛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新时代文学桂军的品牌、品质、品格,彼此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同时又存在着内在的深层次勾连。

一是文学品牌中蕴续艺术品质。文学的地方路径在当代中国不断构造着自身的艺术调性,这是文学桂军寻获自我辨识度的重要来源。具体而言,文学桂军在先锋叙事及其语言革新方面,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是处于前列的。东西的《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并称为“命运三部曲”,从先锋最初的凌空蹈虚到现实及物,作为广西文学先锋叙事代表,这几部小说直视人的困境甚至绝境,逼视人性的乖张与命运的苦难。小说《请勿谈论庄天海》中,人们仿佛掉入了一种宿命论的陷阱中,凡是谈及庄天海,都会遭受厄运,这似乎隐喻当下系统性与符号化社会中的个体精神危机,习以为常的荒诞感笼罩着后现代的日常生活,甚至在后来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文化的支离破碎中,灵魂始终无处附着,这是悲剧的来源,也是悲剧自身;在民族性的发抒中,黄佩华的《生生长流》,对焦桂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写出壮乡民族的生活境况,并关切其生命及其命运的流转;而至于当下的时代表达,李约热的《人间消息》与莫景春的《被风吹过的村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展示出野性与温情的双重变奏,更代表着当代中国乡土书写的新收获。

二是艺术品质中精炼精神品格。如冯艺的散文柔和而细腻,又不乏大开大合之势,尤其是其间蕴蓄的丰厚的文化觉知、情感蕴藉与历史抱负,构筑成不同层次的精神内核。凡一平的上岭村叙事,将小说叙事的内在伦理充分释放出来,与当代例行与通用的价值取向相互对照,叙写出一个独异而魅惑的乡土世界。东西小说中的小人物同时也有很多是青年的形象,却往往是以极端的方式加以处理,东西似乎想要探讨他们在特殊环境中的精神极值,并且以他们的困境、挣脱与突围为基础,将小说从故事的层面推向形而上的文化镜像。东西小说《私了》中的“情感的投入”及“智慧的发抒在小说中严密接榫,这代表着东西叙事语言的新变革;朱山坡的《蛋镇电影院》,以一切都可能孵化而出的状态,宣示小说叙事的无限可能;石才夫、盘妙彬、吉小吉的诗歌,以其多元化的抒情形态,传达出立体的情绪情感与多层级的精神世界。如是等等,形成了文学桂军立体性的叙事探索和文化品格。

三是精神品格中彰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而广西文学也延续着自身的多重文化传统,同样对文学桂军的创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民族传统,如广西本地丰富多姿的神话传说,骆越文明的神秘多彩、壮族古代英雄传说《岑逊王》、刘三姐的歌圩传说等等,都构成了广西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二是古典文学的传统,尤其是明清以降文人诗词谢良琦、谢济世、陈宏谋等,及近代以来相关叙事文学地书写,广西可以说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经典作品;三是现代以来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以及在此一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的革命文学与红色文化传统,如赵先平《穿越密林》中对崇左地区革命历史的重新叙写等。不得不说,当代广西文学一直分享着多重而丰厚的精神资源,同时也是可供发掘和继承的文学传统,甚至文学桂军需要有意识地去不断表述、夯实和丰富这个文化的脉络;四是1949年以后形成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传统,如陆地的《美丽的南方》,描述了一个族裔的、景观的与文化的南方;五是由新时期发端构成的语言转型、性别叙事及先锋文学的传统,也一直流播影响至今日广西的文学桂军,这些无疑成为了文学桂军真正能够获致文化自信的精神资源,并且形构新的开放性。林白小说从性别叙事到地方书写,透露出广西多元杂沓的精神旨归和文化内蕴;张燕玲的散文,蕴蓄着充沛的女性意识和文化诗思,烛照幽微而坚定的人性,是生命的敬畏,更是性灵的叹歌;陶丽群的《母亲的岛》等,写出了性别处境到人性归处的曲折历程;陈谦的小说则往往取材自广西,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互中,呈现出跨文化状态中人物主体的精神境况;梁晓阳的《出塞书》,打通了南北、灵肉与形式内部的多重阻隔,显示出了新的开放意识。

我一直以为,走万千捷径,不如翻一座高山。从地方路径到文学传统,新时代的文学桂军需要经历从品牌到品质,再到调性和品格的重新塑造,才能在新时代创生出自身的文化自觉,创造出真正的文化自信,并循此从高原迈向高峰,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作者简介:曾攀,文学博士,《南方文坛》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著有《跨文化视野下的晚清小说叙事——以上海及晚近中国现代性的展开为中心》《人间集——文学与历史的生活世界》《面向世界的对话者——乐黛云传》等)

责任编辑:覃冰
相关文章

有情的乡土——评李约热短篇小说《喜悦》

作家李约热将沉寂的乡土转化为生命的流注,情感充盈,打破“阻隔”,也便有了“生命另一种存在和延续”。

文化 2021-06-09 17:30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扎根人民歌唱时代——广西文艺工作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婉秋的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在广西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表演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剧作家、基层文艺工作者等纷纷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畅谈自己与刘三姐文化的美好记忆,表达积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自觉扎根人民歌唱时代的使命担当。

文化 2021-06-08 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