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重逻辑

作者:种项谭
来源:《当代广西》2022年第1期
2022-01-07 19:0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可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加以把握并积极推进。

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国民经济运行有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分:以国内分工和国内市场为依托满足国内需求的是国内循环;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基础满足国际需求的则为国际循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经济运行往往兼有两种循环并相互交织,以哪种循环为主体,是由该国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所决定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客观要求。

深刻把握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构建不同的发展格局,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革命与生产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革命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以国内循环为主、基本自给自足的发展格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顺应国际分工的新变化,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嵌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我们认识到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不掌握核心技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难以支撑由富变强,必须对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加以扬弃。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扬弃旧格局而提出的新战略。

深刻把握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从国际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始出现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逆全球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危险,使我们坚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更好满足国内需求,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深刻把握发展条件的新变化新要求。量变引起质变,经济连续多年实现快速增长使我国的比较优势发生了根本转变。从经济总量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贸易第一大国、世界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从生产供给看,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2.2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消费潜力看,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从发展潜力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仍在快速推进,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从发展前景看,腹地纵深广阔,经济业态多元,消费潜力巨大,持续健康发展的回旋空间大、周期长、韧性足;从发展优势看,拥有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优势、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这些都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些发展优势,加快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战略思想,是事关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谋划和开展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发展格局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理论逻辑焦点在“循环”二字。

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只有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实现更高水平经济动态平衡,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发展韧性,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生产环节对整个国民经济循环具有决定性作用,重在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分配环节直接关系到扩大消费和释放内需潜力,重在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流通环节是有效衔接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大动脉”,重在打通断点堵点,降本增效。消费环节是释放内需潜力的主要着力点,重在使人们愿消费、能消费、敢消费。

引领塑造国际经济循环新格局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国际经济循环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各国的资源优势,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带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了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不利于落后国家的“中心—外围”格局。改革开放后,中国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已经逐渐具备了改变“中心—外围”格局对我国施加不利影响的能力。我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世界多数经济体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明显提高。今后,随着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加速扩大、美国和欧洲的消费市场相对缩减,中国将在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国际经济循环的参与者变为构建者。

坚持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也要坚持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作为重要支撑,虹吸全球优质高端要素,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路径在于全方位推进深层次变革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注意防范的一些认识误区: 一是只讲前半句;二是只讲后半句;三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四是搞低层次物流循环;五是搞重复建设,造成烂尾项目;六是搞盲目借贷扩大投资;七是只注重需求侧管理;八是认为这只是经济科技部门的事,与自己部门无关,等等。这提示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深层次变革,在实践中必须全方位推进。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促进消费需求方面,要提升传统消费朝着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拓展消费增长空间;推动服务消费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加民生福祉;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使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要完善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补齐社会民生等领域短板;着眼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着力扩大制造业投资;着眼于增强基础支撑能力,加大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投资。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聚焦“卡脖子”问题,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调动国内产业力量,强化协同,促进“点式突破”与“链式协同”相结合,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补齐产业基础短板。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增强对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力。

注重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完善交通网络布局,补足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创新运输服务和组织模式,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国际、区域、城乡要素流转水平。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战略支点,加快建立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全面提升物流服务品质,大力发展专业物流,强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力。强化物流与现代金融的深度联动,充分释放“流量效应”,培育通道经济、枢纽经济等现代流通经济新业态、新范式。

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业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设出台一批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积极发挥县城和乡镇的城乡循环支点作用,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城乡循环联动新格局。发挥重大区域战略实施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四大板块区域战略,着力拓展海洋发展新空间。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在设施联通、项目建设、开拓市场、金融保障、风险防控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循环畅通。以贸易创新发展为抓手,走优质优价道路,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适应国际贸易新需求新趋势,大力发展服务进出口,培育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面向全球的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度参与和引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国内国际实体经济循环提供强大的货币金融支撑。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合作新路径,建立健全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

(作者系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副教授)

责任编辑:范立强
相关文章

从百年党史准确诠释“三个深刻改变”的丰富内涵

我们唯有从百年党史的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现实高度准确诠释“三个深刻改变”的丰富内涵,方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所具有的开天辟地意义,方能更好地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

当代论坛 2022-01-07 16:19

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才能开辟未来

在学习研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全会对党的百年历史所进行的总结,更要了解全会是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党的百年历史进行总结,并从科学总结中发扬经验,吸取教训,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保持正确航向,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当代论坛 2022-01-07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