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奖单位及作者代表说了啥

作者:满昌学 李约热 潘丽萍
来源:当代广西网
2022-01-13 18:58

2022年1月12日,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表彰会在南宁举行。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评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大光出席并讲话。

会上,自治区副主席李彬宣读了表彰决定,3名获奖单位及作者代表作了发言——

  

植根八桂大地  讴歌美丽中国

广西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编辑  满昌学

 DSC09531_副本.jpg

广西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编辑满昌学发言。记者 覃冰 摄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广西广播电视台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创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抓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加强领导,精心谋划,持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激励举措,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其中7件作品荣获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是获奖最多的单位之一。

一、围绕主题,精心谋划

广西广播电视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革命历史和重大现实题材,精心谋划、策划创作出聚焦新时代亮点、艺术精湛的精品佳作。

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围绕伟大长征精神的时代主题,以寻找红军遗骸为切入口,用纯纪实的方式清晰完整地还原湘江战役的悲壮,表现了红军将士“勇于突破、勇于牺牲、勇于胜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大无畏精神。自治区广电局和广西广播电视台合拍纪录片《同饮一江水》,聚焦粤桂扶贫协作主题,讲述了两广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携手扶贫奔小康的动人篇章。《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国际减贫东亚行动》作为中国首部国际减贫纪录片,紧扣中国与东盟国家共享减贫理念和经验这一主题,通过讲述中国政府在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国家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的生动故事,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综艺晚会《“永远跟党走”——广西各族群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会》,是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紧扣建党百年主题,用最真诚的歌和最深情的表白,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最热烈、最诚挚的祝福。广播剧《界碑》、广播综艺《蝴蝶对大地的深情》以及“中国梦”主题MV《年画》等,都是紧紧围绕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重大主题主线精心创作。这些作品用影像为国家立心、用声音为民族铸魂,弘扬了伟大的建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满足了人民文化需求,增进了人民精神力量。

二、潜心创作,匠心制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纪录片《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国际减贫东亚行动》,跟踪拍摄用时三年,全片用项目所在国老百姓的视角,展示了当地在中国援助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减贫成果,人物、故事客观、真实。《“永远跟党走”——广西各族群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会》筹备用时两个多月,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卫视抽调业务骨干尽锐出战,区市联动,精心编排节目,运用最新舞美设计和舞台呈现技术,奉献出一台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获得了自治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真实还原历史,《铁血湘江》创作团队多次深入全州、兴安等地实地调研,通过寻找红军遗骸、史料挖掘、亲历者及其后代口述、重返现场、再现战斗情景与专家访谈等形式,将严谨的考证与多样的艺术表达进行融合,让作品呈现出历史的厚度和温度。

三、融合传播,深度推广

在宣传推广中,充分发挥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视听等融合发布平台、全媒体视音频内容通联平台、中国—东盟国际化通用融合传播平台的融媒体优势,创新推出长图文、精彩视频片段、节目话题、宣传海报等融创产品,将这些文艺作品向全国和东盟国家宣传推介。

(一)以广西元素,融入国家叙述。纪录片《铁血湘江》《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国际减贫东亚行动》《同饮一江水》、“中国梦”主题MV《年画》等作品分别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国防军事频道、广东广播电视台以及“学习强国”等平台播出。《铁血湘江》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连续四天的收视率在同时段均排名第一,微博#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话题,阅读量为2438.6万。

(二)以国际视野,展现中国形象,讲好广西故事。《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国际减贫东亚行动》在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主流媒体播出和上线,得到了多地区观众和民众的认可和喜爱,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在广东、广西和柬埔寨国家电视台播出,境内外观众反响热烈,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树立了广西的美好形象,对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运用新技术,增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永远跟党走”——广西各族群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会》录制首次启用4K超高清的视频机器人、高流明氛围投影等国内先进的电视舞台呈现技术,助力多媒体传播。根据索福瑞全国35城市组数据,晚会同时段收视率在全国31家卫视中排名中上。根据酷云全国网数据,晚会实时关注度最高排名达到全国33省级卫视的第8位,在广西台融媒体矩阵的播放/阅读量达572万次。

下一步,广西广播电视台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文艺精品创作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主题主线,认真谋划文艺创作工作,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根植八桂沃土  书写人民史诗

中篇小说《八度屯》作者  李约热

 DSC09558_副本.jpg

中篇小说《八度屯》作者李约热发言。记者 覃冰 摄

此时此刻,在广西南宁,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的颁奖现场,我想起28天前的12月14日,在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我有幸和参加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文艺家一起,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的情景。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体现党中央对文艺工作者的殷殷重托和深切期许;情真意切,如沐春风,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五点希望,为新时期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是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我和各位文艺家一起,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今天,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颁奖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有幸获得殊荣,我非常高兴。感谢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广西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家的亲切关怀和热情的鼓励;同时,我还要感谢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的各位评委,是你们的专业精神和独到的眼光,让不同门类、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在八桂乃至中国文艺百花园绽放。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鼓舞人心的话语,他说,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他说,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他说,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这些金句掷地有声,深得人心。

广西,生我养我的地方,山川秀美,民风淳厚,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斑斓多姿,也有面向未来,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的气度和格局,是文艺创作的风水宝地。这么多年来,我得到广西一方水土的滋养,生在广西,听着广西的山歌,广西的民间故事长大;成长在广西,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的奋斗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深深地触动了我,成为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特别是近年来,我参加脱贫攻坚工作,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记录者。因为参与这项工作,我跟千千万万的扶贫工作队员一样,走村串户,落实党的好政策,给贫困群众带去实惠。农村巨大的变化,基层干部的辛勤工作,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动人故事,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我创作的宝贵资源。

在火热的生活现场,感受新时代;在人民群众的期盼中,见证、记录新征程,是一个作家最值得骄傲的品质。时代的命题不是悬空在天边的虚幻的图画,而是根植于人民大地的火热篇章。时代的画卷,由无数人们的汗水、泪水甚至热血浇筑而成,值得我们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去歌颂。置身于伟大的时代,我既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收获了生活丰饶的馈赠,沉甸甸的铜鼓奖就是一个例证。

在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所做的工作报告给广西的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壮乡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位,让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要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作为文学桂军的一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向生活学习。两年的脱贫攻坚工作经历,我深深地意识到,要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准,就要有“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勇气和毅力。穿百家衣,就是要下笨功夫、苦功夫。下社区、进工厂、到农村,深度契入社会生活,对火热的社会生活做一次深情的审视、理性的分析和精心的提炼;吃百家饭,就是体惜民情,感知百姓冷暖,古代诗人尚能做到“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今天的作家艺术家,更应该有这样的自觉和担当。

二是向经典学习。艺海无涯,人类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文艺经典,给我们树立了标杆和参照。优秀的文艺作品,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各门类的经典作品,能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三是遵循文学创作规律,要有板凳甘座十年冷的艺术定力,不跟风,不媚俗,用自己手中的笔,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典型人物,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人民史诗。

  

青年之力  薪火相传

插画《百鸟衣》作者  潘丽萍

 DSC09574_副本.jpg

插画《百鸟衣》作者潘丽萍上台发言。记者 覃冰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为我们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道路指明了方向。青年,是开拓者、创新者和实践者,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守正道、走大道,挑大梁、当主角,多创作、出精品,在艺术道路上永攀高峰。

一、唱响时代强音,做扎根于人民的创作

“文合为时著,艺合为事作”,文艺必镌刻时代的烙印和历史的脉动。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应以讴歌时代精神、艺术服务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祖国大时代背景之下的宏观视角为明灯,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我秉承着与人民同心同行的价值立场和创作取向,无论是以往的漫画、绘本作品,还是此次获得铜鼓奖的插画作品,我始终坚持深入到朴素的人民生活中去体验和积累。正如习总书记提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作为青年一代,深入思考人民所需,发出代表人民的声音,做体现时代传达民心的真诚作品,为文艺的生态建设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践行于整个人生。

二、展现中国创造力,讲好中国故事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造力是文艺的生命,朝乾夕惕的求新精神是中国绘画绵延多元的关键。广西美术领域自徐悲鸿、陈烟桥、黄独峰等老一辈艺术家起就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美术基础上“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而今,薪火传至我辈,青年文艺创作者们须不懈耕耘,多出精品,打开文艺创作更新更宽广的境界。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交流和对话。我是一名插画和绘本漫画创作者,立足于本土,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我毕生的创作追求。在过去十几年的努力中,我的漫画作品曾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中国出版“原动力”项目、东京国际漫画大奖、世界漫画家大会插图金奖等国内外奖项,漫画及绘本作品成功输出英文、法文、德文版权。此次铜鼓奖获奖作品《百鸟衣》,是广西本土原创孵化的绘本,在未来也将输出东盟各国语言版本。此作品扎根于本土,根据广西民间经典文学内容改编创作,体现广西本土民族文化对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这个浸润着骆越文化、壮族古老命题中勇敢与挑战、爱与担当的故事正是我所追求的文化力量、中国精神。我立志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实践品德与艺德的终身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这为文艺工作者立德、修身、从艺、为文指明了根本方向。作为年轻文艺工作者,我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的光荣传统,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德艺双馨作为永恒追求。始终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始终爱惜自己的羽毛,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以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在人民群众面前展示良好形象,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在崇德尚艺实践中创造出彩人生。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艺术之海浩瀚,艺术践行之路任重而道远。青年之力,薪火相传!与各位前辈、各位师友共勉。

责任编辑:覃冰
相关文章

名单揭晓!广西颁发第十届文艺创作铜鼓奖,这些作品入选

广西第十届文艺创作铜鼓奖名单揭晓!

文化 2022-01-13 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