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列为十大经验之一,强调“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百年历史沧桑,人民情怀始终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本色。“人民至上”是百年来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兴国的胜利密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把亿万人民凝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人民力量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最强靠山。唯物史观强调,人类历史的本质来自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最伟大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和实践,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发展生产力,直接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变革演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主张将群众史观作为自己的“哲学依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不断推进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百年来,我们党从建党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世界上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是因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坚守初心,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团结奋进力量。“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是立党之本,也是强党之源。
人民支持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最大法宝。与民同心,才能与民同行,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这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才有了无往而不胜的丰功伟业。在红军反“围剿”中,毛泽东曾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党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在于广泛动员群众。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伟业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尤其在抗洪救灾、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面前,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患难与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取得党和国家事业的辉煌成就。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遵循。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集中体现在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两大理论成果之中。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剩余价值是由无产阶级创造、人类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马克思主义秉持人民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劳苦大众而斗争,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前行。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勤政为民、问政于民,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成功。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人掉队”;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广泛动员14亿中国人民同舟共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事实证明,人民立场是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因密码。
人民满意是我们党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检验者、评判者,一切工作由人民来评判。在百年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评价标准。毛泽东曾说“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标准。邓小平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检验工作的基本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展开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听人民呼声,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和评判,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