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前,上千名中国戏剧人齐聚桂林,举办了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盛举”的西南剧展,演出了上百部戏,为彼时抗击日军侵略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78年后,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桂林市人民政府和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举办的2022桂林艺术节,在这座山水之城拉开了序幕——从桂海晴岚到七星公园、从东西巷到象鼻山……29个剧目、近130场演出,点燃了这座“抗战文化城”的文艺基因。“山水有约 桂林有戏”,艺术与城市相融,将会相互成就。
“军委会政治部剧宣九队,从湘江来了!”“江西特派话剧团,从赣江来了!”“曲江军委会政治部剧宣七队,从珠江来了!”
2022年12月11日晚广西省立艺术馆内,此起彼伏的呼喊响彻这座中国第一座专业话剧剧场,演员激情演绎,观众热情回应,台上台下早已不分彼此,78年前“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盛举”仿佛咫尺眼前。
12月10—18日,广西省立艺术馆、桂林大剧院、东西巷、湖心亭、象山、七星岩……桂林用9天、29个剧目、近130场演出,向世界宣告:它与戏剧从未阔别!
归来吧,归来吧。归来了!
开幕式上,演员手持桂林艺术节的希望灯火逐级登上台阶。刘峥 摄
回望——重提78年前西南剧展
“克哪恺?”(去哪里?)
“看戏克!”
78年前的西南剧展,在中国戏剧史上、在一代又一代戏剧人心中,是一个如图腾般的存在,是永不磨灭的印记。
78年前,身处长夜里艰难前行的中华民族急需文化之光,广大戏剧工作者希望有一次戏剧界的大集会,总结经验、加强团结、迎接新的斗争,于是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老一辈戏剧“点灯人”,携手发起举办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著名建筑师钱乃仁应欧阳予倩邀约设计广西省立艺术馆,1944年2月15日,西南剧展在这座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座伟大建筑”正式开幕。
“壮绝神州戏剧兵,浩歌声里请长缨。”那年2月15日—5月19日,90多天的时间里,西南8省32支文艺团队1000多名戏剧工作者云集桂林,在剧院、学校、街头演出了京剧、桂剧、话剧、歌舞、杂技等60多部剧目共170余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
文化之光照亮了彼时的桂林城,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情如烈火般熊熊燃烧。当时在中国考察的美国戏剧评论家爱金生于《纽约时报》撰文评论:“如此宏大规模之戏剧盛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
78年后,新修缮过的广西省立艺术馆迎来首届桂林艺术节开幕式。舞台上下,当彼时奔赴参加西南剧展的新安旅行团团员,与此时参加桂林艺术节的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学生相遇,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欧阳予倩、田汉先生后人欧阳维教授,熊佛西先生后人熊梦楚老师,瞿白音先生后人瞿向明老师接过象征着文化之光的“明灯”依次传递,那颗名为“复兴”的火种,时隔78年再次在每一位观众心中点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艾青先生在到达桂林的第二天,望着桂林山水,写下这中国文学史中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如今,“山水有约 桂林有戏”!这方山水、这片热土,戏剧展演、街区巡游、音乐现场、非遗文创集市,戏剧、舞蹈、彩调、渔鼓、帐篷小剧场、爵士乐、手碟演奏、脱口秀、杂技魔术,中外艺术家鼓瑟齐鸣又天下共鸣,多元艺术形态各鸣其声又声声相和。
“今天我们举办桂林艺术节,不仅是在延续当年西南剧展的某种精神,更是向世人说明,在7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一群用生命在做戏剧的人,我们还在这里耕耘、传承!”这几乎是参加2022桂林艺术节所有戏剧人的肺腑之言。
许多人说,这是一座文艺城的戏剧回归,是一场戏剧人的盛会。而参与其中、沉浸其中的我们更深感,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精神延续,更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新开始!
探索——艺术与城市相融共生
桂林艺术节,不止于桂林这座城,也不止于艺术。
作为艺术节的重头戏,主题论坛“艺术与城市”国际艺术高峰对话上,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专家教授、国内知名导演及来自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戏剧艺术专家,或现场抒见或视频致辞,围绕艺术和城市的关系、艺术如何助力城市发展、艺术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帮助人们提升精神境界等中心议题,展开一场激荡思想的深层次探讨。
文化对城市来说不可或缺。爱丁堡艺术节诞生于1947年,二战后,艺术家们认为人们急需艺术拯救,率先发起了爱丁堡音乐节,后来慢慢演变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艺术节。
在这个特殊时期开幕的2022桂林艺术节,同样被赋予特殊的存在意义——“通常在这种时候,艺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艺术节艺委会专家学者,还是从五湖四海前来参与艺术节的艺术家,大家对此默契共识——越是风云激荡,越是特殊时期,就越能激发活力与创造精神。
生长艺术的土壤是非常稀缺的。“桂林这样的山水城市,容易给人以灵感,是可以让人生长梦想的一片沃土。”20年前就与桂林结缘的王潮歌,用“天人合一”形容桂林山水人文,这也是她当年将“欢乐漓江”晚会地点选择在象山景区的原因——江峰、渔火、渔民、鸬鹚,这些遗世独立却又相得益彰的自然与人物,呈现出令她无比感动的天然效果。这台演出便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前身,开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
艺术不是装饰,而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也许城市是安置人们肉身的地方,艺术则是承载人们心灵的地方,可以延续血液炙热的感觉。”桂林艺术节开幕大戏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赵淼憧憬地说:“今后可能在街角一个小山下,就能搭建一个舞台,观众或许就在马路对面,这里有人来人往的烟火气息,远处山上可能一首古曲响起,一个故事就此开启……”
在街头巷尾,在群山之间,在城市边缘,艺术也许并没有“天花板”,无论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戏剧本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发生。
让“甲天下”的山水成为戏剧的天然背景板,让桂林成为可以长期孕育、培养、扶植、发展戏剧艺术的地方,组织者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让桂林艺术节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让桂林这座城市也因为艺术节被看见。
只要这座城市还有艺术,就一定一直会有观众。
出发——让青年成为重要创造者
“话剧的灵魂究竟是什么?”
“是真实!”
“是情趣!”
“是品位!”
桂林艺术节上,新修缮后的广西省立艺术馆迎来一部“特殊”的话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打造的《寻找春柳社》。
春柳社是公认的中国话剧源头,1907年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东京,李叔同、曾孝谷创始,欧阳予倩、吴我尊、黄喃喃、李涛痕等名人名士先后加入,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
《寻找春柳社》的故事发生在当下——北京一个学生剧社要恢复春柳社当年排练话剧《黑奴吁天录》时的情景,但学生们不知如何才能将话剧的精神体现在舞台上,为此他们请来三位导演。其中有坚持传统的老导演,认为话剧的灵魂是“真实”;有主张“玩话剧”的年轻导演,认为话剧的灵魂是“情趣”;也有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认为话剧的灵魂是“品位”。三位导演各执己见,学生们在他们的言论中寻找出路,虽然最终没能明白“话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但他们决定凭借自己的热情继续把话剧之路走下去……
《寻找春柳社》是大学剧社最喜欢排演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0多个院校排演了此剧。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李龙吟,是剧中老导演的扮演者,也是本剧编剧。他在剧中写道:“春柳社代表一种时代的精神,一种对艺术的追求,一种要求人人平等的理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寻找春柳社》对精神、艺术的追求和传承,依赖于年轻力量,也需要更多的年轻力量。从本届桂林艺术节,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像《寻找春柳社》一样有着年轻基因的剧目接连上演,它们没有套路,与现实更贴合,也更符合年轻人胃口。
在七星公园华夏之光广场,“流浪艺术家”扎起露营帐篷与民众互动表演;在东西巷闹市区,木偶互动巡游等着与民众来一次亲密邂逅;在桂海晴岚水上舞台,年轻乐队和新锐音乐人邀请民众共同释放个性能量……不难看出,桂林艺术节力求为年轻人创造不同的体验,使民众有更多的方式接触艺术,进一步了解艺术,从而喜爱艺术。
“年轻态”“国际化”是世界级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2022桂林艺术节举办的重要一环,是艺术节组委会和中央戏剧学院共同发起“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以青年为主要目标人群,为青年戏剧人的成长成才提供舞台、创造条件,让青年成为艺术的参与者、体验者、创造者。
“年轻代表着未来的可延续,这是所有艺术节都要争取的一个目标,同时要避免急功近利,做好长久规划,如果以10年为一个阶段回看,这个艺术节就能培养出忠实的观众。”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说。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桂林戏剧运动在西南剧展那一时期之所以焕发出如此蓬勃的生机,不仅是因为有欧阳予倩、田汉等戏剧大师参与其中,还因为当时桂林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剧目同时上演,更重要的是戏剧天生所具有的动员群众和教育群众的力量。
从今年起每年举办的桂林艺术节,将会把青年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群体,把年轻化、国际化作为主基调。在传统与创新交融、山水与艺术相遇、淳厚历史文化底色与飞扬青春鲜明亮色碰撞中,在历史曾经落幕的地方,再出发!
大幕已启,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