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
关 注:在桂留学生体验中国年俗
“我写个 ‘福 ’字,然后贴到宿舍门上,就是天天开门纳福的意思。”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公寓楼,来自几内亚的留学生浩宇入乡随俗,准备过好“中国年”。
开放的广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所蕴含的和谐团圆,也为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好机会。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公寓楼前,来自几内亚的留学生浩宇在宿舍门上贴“福”字。记者 邱烜 摄
1月18日、20日的午后,记者分别走进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两所在邕高校,与这里的留学生们一起迎接农历兔年春节。
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品中国年味 赏中华文化”2023留学生欢度春节活动现场,12名留学生拿起毛笔,写春联、描“福”字,近距离体验中国文化的别样魅力。
“一个 ‘ 福’字有很多种写法,而且不同贴法都表达不同的愿望,真的是太奇妙了!”就读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广西生活3年的浩宇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中国的年俗文化,这几年他每年都会和大家一起写“福”字过大年。
“我喜欢吃饺子,喜欢放鞭炮和烟花,喜欢舞龙舞狮,春节的这些活动我都太喜欢了。”喀麦隆的留学生李昆泽向记者一边细数他所了解的中国年俗,一边活灵活现表演起舞狮动作。
来自科特迪瓦的伽飞也在这一天特地赶回母校,他为参加母校的活动而来。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南宁创业,开办了一家国际贸易服务公司。“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虽然已经毕业,但我永远是南职学子。”伽飞说。
这个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外国小伙告诉记者,今年是他在中国度过的第4个春节,呆在中国时间越久,就会越热爱中国文化和丰富年俗。虽然这几年疫情原因,他没回过自己的祖国,但对他留在中国学习和工作,家里的亲人非常安心。
“活动主要是让来华留学生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治中给留学生们送上祝福满满的新春大礼包。
广西民族大学的留学生学习包饺子。记者 邱烜 摄
在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里,广西多所高校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让在桂留学生体验欢乐的“中国年”的同时,宣传和展示独具魅力的中国年俗文化。
在广西民族大学,来自东盟以及俄罗斯、尼日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10多个国家的80多名留学生,也和他们的中国老师一起举办新春团拜会,共同感受传统地道的“中国年”。
广西民族大学特邀而来的谭湘光、范丽华等非遗传承人在活动现场为留学生传授香囊的缝制技巧,讲述广西的民俗故事。动手DIY壮锦香囊,让留学生们直呼:“中国的文化太神奇了!”
小心地填入艾草,然后收拢缝线,拿着亲手制成的壮锦香囊,越南籍留学生阮氏秋红爱不释手,直接挂到了胸前。第一次过中国春节,还能近距离体验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她笑意盈盈地说:“我特别喜欢这个壮锦设计,香囊不仅可作饰品,还可以除秽招福,寓意很好!”
过中国年,当然少不了包饺子。体验包饺子,很多留学生倍感新奇。用手心托好饺子皮、放馅,再用食指和拇指将饺子捏成型……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晓麟向留学生们传授饺子是如何包出来的。留学生们掌握技巧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成果”,他们齐刷刷地将饺子托在手里,齐声高喊:“我爱广西!”
“希望留学生更多地了解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神奇美丽的广西,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各自国家与中国人文交流的桥梁、友好合作的友谊使者。”崔晓麟说。
阿布是从乌兹别克斯坦来广西的留学生,他经常向自己国家的朋友和亲人介绍广西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我和我的哥哥都在广西民族大学读书,这里的老师都很关心我们,有家的温暖。我还会继续在这里攻读硕士研究生。”阿布说。
“中国文字真的是很奇妙,总有让你想不到的意思。”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安娜,走进了灯谜有奖竞猜的活动区,学习中文专业的她,对这里的将近200条字谜跃跃欲试。
安娜在2019年10月来到广西民族大学留学,如今已经在中国度过了第4个春节。安娜说起,有一年她受邀到贵港朋友的乡下老家过中国农历新年,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乡村丰富的年俗和美食,“那里更加热闹,春节礼物也很有特色,让人着迷。”
“我是马来西亚的,马来语是这样说:
爸爸叫做ayah
妈妈叫做ibu
哥哥叫做abang
姐姐叫做kakak
弟弟妹妹叫adik”
陈诗慈是一个喜欢中国年文化、爱看春晚的马来西亚籍留学生,她兴致勃勃地参演了一首说唱歌曲《我是民大留学生》。陈诗慈觉得把歌舞融入春节祝福的形式很别致。伴随着真挚的歌声、欢快的舞步,留学生们将迎接中国新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中国的年过得真浪漫!”沉浸在做手工、包饺子、歌舞表演和品中国特色菜肴中的老挝留学生安宁很开心,他说自己过了一个难忘的中国年。(记者 邱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