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春,牵动乡愁,弥散喜庆,也为亿万颗心带来新的期待。回望过去,从家乡到异乡,从稚嫩到成熟,追梦者从未停歇书写传奇;展望未来,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使命急需新担当,奋斗者壮志满怀誓谱新篇。2023年,我们携手并肩,在春光里勇敢前行,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奋力奔跑!
三江程阳八寨的侗族群众与八方游客在百家宴上欢聚。龚普康 摄
侗族人自古以来多聚居在湘、黔、桂交界的区域,河流两旁或半山腰上随处可见古朴的小村落,安安静静地坐落着,仿佛被时光遗忘在山间水畔。择水而居、依山建房的侗族人,建起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村子中央耸立起数十米高的鼓楼,气势恢宏,那是村庄的魂魄。河流上静卧着风雨桥,如腾龙翘首。村边或山腰上的道路旁,点缀着小巧玲珑的凉亭,与山林河流相互辉映,构成别具一格的村寨奇景。
这些远僻古朴的村寨里,飘散着侗族人自成一体的欢歌笑语,他们生性幽默、温和善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通过生产生活总结人生经验,巧借节气节庆传递人生真理。元宵节就是侗族人极为重视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八寨是最具代表性的侗族古村寨之一,著名的程阳永济桥就坐落在此。这座凝结着侗族建筑文化精华的风雨桥,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杰出代表。程阳八寨既是景区亦是生活区,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这里的人是景,衣是景,人们的日常生活亦是景。他们的言行举止、生产生活,无不展现着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侗族大歌、农耕文化、刺绣工艺等,成为流动的风景线,出现在田间地头,吸引了八方游客络绎前来。
在三江,传统的元宵节活动有猜灯谜、打糍粑、唱侗戏等内容,其中压轴出场的侗族百家宴备受人们喜爱和期待。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搬出桌凳来到鼓楼坪合成长桌,并端来自家的拿手酒菜,与村里人一起分享。傍晚时分,太阳下了山,村庄里开始炊烟氤氲,灯火逐渐明亮,跟着悠远歌声,欢乐的节庆气息从窗口里透出来,弥漫在原本静谧的村巷里。数十位侗家妇女身着盛装,挑着装满好酒好菜的竹篮,热气和香味从竹篮里冒出来,招引起在路旁玩耍的孩子和小狗,跟在她们身后顺着石阶而上来到鼓楼坪。由青石板铺就的鼓楼坪早已摆好了长形木桌椅,在一阵阵嘹亮的侗族大歌中,妇女们揭开竹篾盖,端出酸肉、酸鱼、腊猪脚、糯米饭、重阳酒……摆上长桌,香气四溢。
人们分享美食,也分享着田间地头的收成,或者外出打工拼事业的故事。他们在场地上随意走动,寻找好友喝酒,遍尝百家佳肴、喝下百家美酒,共享“吃百家宴、纳百家福、成百样事、享百年寿”的美好寓意。宴席上,人们最喜欢的是带着微醺的酒意吹芦笙、演侗戏、跳多耶,甚至进行侗族武术表演,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惊叹声、欢呼声不绝于耳,期待着亲身体验这一侗乡节日待客的最高礼遇。
“我宣布——百家宴正式开始!”
身着盛装的主持人在戏台一吆喝,主人客人便蜂拥入席,一场充满侗家特色的美食盛宴就此开启。主持人鬓边挂的银饰在灯光下闪烁,散发着侗族女性之美,随之,她微笑着带领一群妇女唱起侗歌,为食客们助兴。
就餐时族中长者和贵宾会被安排在正中央就座,以示尊贵。宴席上到处都是绽放的笑容,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欢聚一堂,共品佳肴、互送祝福。一场侗族百家宴,集聚的是鲜香醇厚的美食,浓缩的是侗乡风情醉人的独特民族文化,呈现的是温暖团圆的节日氛围。
酒过三巡,侗族姑娘开始唱着祝酒歌前来敬酒,先敬尊贵的客人,然后敬德高望重的长者,接着往下敬别的宾客。在入场之前,姑娘们往往已经开始留心观察,若是有人郁郁寡欢,她们就会围着对方唱起欢快的歌曲,为其解忧劝其舒怀。那些人在几杯酒下肚后,脸上自然而然地飞起红云,心情舒畅起来。
随后,人们开始端着碗四处游走,看到哪桌有想品尝的饭菜就坐到哪桌,这就叫喝“串串酒”、吃“串串肉”。原本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在你来我往中畅所欲言、互诉衷肠,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有的情绪上来就即兴唱起歌来助兴,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酒足饭饱后,歌师登场,带领大家手牵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跳起多耶舞。大家手牵着手跟在歌师背后,随着即兴编唱的耶歌迈开脚步,把百家宴推向高潮。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宣传,侗族百家宴的名声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百家宴从最初的家族行为,渐渐地发展到许多乡镇、县城,甚至更多地方纷纷效仿。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幸福象征化、艺术化、社会化,从而构成了和谐、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
侗族百家宴传承人杨练术说:“百家宴是欢乐喜庆的宴席,并不是只用于款待客人,大家都可以一起吃,一起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现在虽然侗族百家宴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可无论怎么发展和变化,有一种东西永远是不变的,那就是人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了快乐。这也是百家宴能够长久发展的原因。”
侗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地区的侗族群众过节的方式又各有不同。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一个叫寨井的侗族村落,元宵节这天,每家每户都会邀请外嫁女回娘家。正月十五那天,外嫁女们肩上挑着夫家送给娘家的礼物,比如酸鱼酸肉,还有汤圆、年糕、粽子、糯米粑等,行走于山间水边,环佩叮当作响,胜过最悦耳的鸟鸣。
等到她们都回来了,人们就集中在鼓楼坪上摆宴席吃团圆餐,餐桌上摆着元宵特色美食,表达着邻里欢聚相亲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祷,盼望新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最热闹的是晚餐后众人集中观看侗戏。台上的演员们身着侗族盛装,银饰满头,赫然壮观。节目开始,灯光璀璨,演员们神采奕奕,用歌声话家常,邀请外嫁女们常回娘家,增进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深情厚谊与歌声一起,在村里村外回荡起伏。
侗家姑娘唱起侗族大歌喜迎宾朋。龚普康 摄
从年头到年尾,侗族群众无论遇到哪个节庆都少不了唱侗族大歌,元宵节更不例外,呈现出一派迎新春、闹新春、庆新春的浓浓年味氛围。
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村民会自发在元宵节集中于鼓楼坪以歌会友。这里没有殿堂,没有指挥,也没有伴奏和乐团,但大家都能自自然然地将结构复杂、韵律繁复的多声部侗族大歌,从容舒缓地唱出来。那音调美妙而动人,带着原生态的野性,歌声响如山洪,气势磅礴。唱到低声处,潺潺流水,低沉、庄重、绵延;唱到高声部,又宛若蝉唱溪涧,风过丛林,水流低谷。歌声高低错落,节奏明快,嗓音圆润而清脆洪亮。多声部合唱的起伏,时而像起伏的群山中骤起的风涛,时而变成草木的欢歌,忽近忽远、缥缈空灵,仿佛是种旷古久远的召唤,把人们的思绪带入渺远的追忆和遐想里。
有趣的是,往往唱歌的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听歌者却寥寥,显得有些冷清。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人们的歌唱,他们从始至终,情绪饱满、热情洋溢,就连活动结束后,歌者们三三两两回家,一路上仍不间断地哼唱着。若是上前相问,对方往往会笑着对你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唱歌是唱给自己听的,不在乎有没有听众。听的人多,也那么唱;没人听,同样那么唱。”这就是侗家人的乐观与自如。
侗族是一个有自己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历史文化记忆,只能以口头的形式传承,歌唱便担负着“以歌传文”的重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侗族大歌已不单纯是一种民间音乐或民间艺术,更是侗族人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也是侗族人严格恪守的行为准则。在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建设中,侗族大歌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侗族地区乡村旅游重要的推手。
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佛山镇的石岩村,村民们会依照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在元宵节舞龙灯。当天色渐暗,穿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们带着龙灯举行祭祀仪式,并由祭祀者用毛笔在龙灯的眼睛上点化,长龙立即“活”了过来。村民们在龙的肚子里点上数支蜡烛,挥舞起一片流光溢彩。
随着鞭炮声响,锣鼓也开始敲打起来,阵阵声浪漫向整个村庄。舞龙时,前头有一个人手持红珠,以珠引龙,诱龙游行。这时一条约30米长的断颈龙在锣鼓节奏里,时而如同游龙嬉水,时而如同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各条村巷,给人们送去祝福。
最后,龙灯来到村中的文化广场,那里早就挤满了人,锣鼓齐鸣,呐喊不断。十几名男子,腰缠红带,高举龙把,动作一致地追着龙珠挥舞着一条闪着彩光的长龙在人潮中起落翻飞。因为龙珠和龙身里面都点着灯,翻腾跳跃间,赫然壮观。舞龙这一传统的民间活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式、种类繁多,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对营造浓厚节庆氛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实,无论侗乡或是他乡,节庆或是寻常,只要这世间依旧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就是我所期盼的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广西少数民族创作花山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