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摊小店活起来、火起来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2023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行柔性监管服务,支持小摊、小店活起来、火起来。这一富有温度的民生举措受到百姓热切关注,有的为就业而期待,有的为繁华而欢呼,也有的为城市管理而担忧。这其实不是新问题,但老问题需要新思维新思路来破解。如何平衡市容管理与民生需求,或者另辟蹊径创新模式,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拿出更多的智慧。
近几年来,南宁积极培育夜经济,致力于打造“中国不夜城”的城市名片。在这当中,老南宁·三街两巷率先“突围”,荣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聚集区、广西十佳夜游文化街区的称号。如何利用“夜”优势,丰富“夜娱”生活、突出“夜食”主题、激发“夜购”潜力、提高“夜景”体验,一起听听他们的分享。
让小摊小店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自治区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孟祥宁
广西两会期间,小摊、小店成为热议词。这释放出哪些积极信号,又有何现实意义?
从当下来看,放宽对小摊、小店经营的限制,顺应了疫情下复苏经济的需要。小摊、小店的“三低”(创业门槛低、租金成本低、学历和技能要求低)特征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力量参与市场竞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的“一剂良方”。很多人摆起一个小摊,打开私家车的后备箱就能直接卖货,失败风险低,从业者即便是失利了也能迅速“满血复活”。从长远来看,放宽对小摊、小店经营的限制,可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构建城市良性经济生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需要多元化的经济生态与之匹配,既要有高大上的商城,也要有接地气的小摊、小店。发展小摊、小店不仅能激发产业发展活力,还能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城市充满温度和自信。
但是,也有人担忧,小摊、小店的发展会不会再次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窠臼?毋庸置疑,它能够保就业、促经济增长,但是也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治理难题,比如,污染环境、噪音扰民、阻塞交通、商品假冒伪劣难以维权、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等。所以促进小摊、小店良性循环发展需要从政策、细则、管理等方面统筹规划。
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如新疆多地开设百姓市场和便民商品交易市场,提供免费摊位和平价商品;长春鼓励支持发展夜市经济,允许利用有条件的公园、广场、空场开办夜市、排档。因此支持小摊、小店发展要结合自身城市特点以及居民生活习惯,考虑地方消费差异,不搞“一窝蜂”地复制粘贴,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
要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行柔性监管服务,特别是针对小摊经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规划经营场所、规定经营时间和范围、建立网络申报简易程序、加强食品卫生二维码追溯制度等。针对个别地区摊位租赁方“坐地起价”、炒作摊位费等现象,应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引导互联网企业加入进来,从货源、资金、数字化等方面为“摊主”们提供“大礼包”。各地政府只有敢于给自己“添麻烦”,才能给更多受疫情冲击的个体添利润、减压力。
要把小摊、小店的发展纳入城市未来的长期规划统筹推进。小摊、小店归根结底是民生经济、平民经济,和“高大上”的商超经济一样,体现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机和韧性。我们要以长远眼光来看待其潜在价值和市场作用,不能只将其当成稳经济的权宜之计,更不能搞“一阵风”,要真正让小摊、小店融入城市的肌理,为保民生稳就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
持续“点亮”南宁夜经济
□南宁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监督一科科长 郑立滨
“南宁之夜”在新春佳节期间一炮而红,再次擦亮了南宁夜经济的招牌。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涵盖食、游、购、娱、体、展、演等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夜经济呈现出蓬勃活力。与此同时,夜经济的发展也对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新挑战,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
因此,促进夜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城市管理就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出台多项规范措施,实现城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是要合理布局夜间经济聚集区。南宁目前已基本形成富有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与特色商圈,如城市人文客厅“百里秀美邕江”、国家5A级景区青秀山是夜游邕景的好去处,老南宁·三街两巷、百益上河城、盛天地成为夜品邕味、夜淘邕铺的网红打卡地,接下来还将持续提升三街两巷和邕江南岸片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品质。
二是在符合消防、食品安全、市容环境等要求的前提下,夜间经济聚集区所属社区和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城市“掌灯人”。南宁已构建起权责明晰的“一张网”城市治理格局,对于经营活动有着明确规定。经营者要在规定范围内依法经营,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上市撤市及开展演艺活动,禁止乱设摊点,尽可能减少垃圾的产生,并将产生的垃圾自行清运到指定的地点。在此基础上,根据营业时间和人流量,配备保洁人员,选取适当位置投放垃圾收集容器,合理规划餐饮集中区域和厨余垃圾收集区。营业结束后,统筹安排收运车辆和收运线路,确保桶撤地净、摊走地洁。
三是要加强城市夜间的配套服务,巩固夜间经济基础。比如改善夜间照明,延长夜间公共交通服务时间;在夜间出行活跃度较高的商业网点,增加夜班公交线路、加密车次,方便市民出行。结合自身实际,南宁还以主次干道、车站、农贸集市等重要区域及城中村、城市出入口等城市管理薄弱区域为重点,定期开展市容“五乱”专项整治,提高问题发现率、转办率和处置率。
四是要建立系统的夜间经济治理机制。各有关部门要适时出台相应指导意见,加强对夜间经济聚集区、街区(夜市)的监督管理。目前南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已牵头起草《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地摊经济和店外划线经营、规范管理、有序放开等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搭建全市临时摊点数据库,逐步构建“一摊一码、一人一码”临时摊点信息化管理制度,努力创建包容、多元、和谐的夜间经济。
多维运营促进小摊小店做优做强
□南宁威邕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蒋雪莹
作为一家承担着老南宁·三街两巷、水街、中山路等市级大型商文旅项目以及“威宁·邻家广场”系列项目商业运营管理的国有企业,南宁威邕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深谙商业运营是项目的灵魂所在。如何推动小摊、小店在商文旅街区中有序发展并为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公司进一步优化市场供给、激发消费潜力、提升消费能效的重要议题。为此公司从规划布局、业态定位、体验方式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打磨。
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前置。三街两巷小摊、小店蓬勃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其发展赋予了合理的存在空间,另一方面在于做好运营管理的长期规制。2020年,三街两巷率先响应国家开放地摊经济政策,规划街区外摆空间,并面向社会征集外摆摊点。公司设置具有三街两巷统一标识特征的外摆摊位,收取低于市场普遍价格的租金,并和城管部门共同设置点位,为经营者申请合法经营许可证。2022年,公司进一步巩固夜间经济,从创新招商方式、创新打造夜经济、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创新主体活动四个维度推进招商运营工作,提供更为庞大的经营场所面积和多样化的经营可能,承担起“社会润滑剂”的功能。
二是业态多元,文化引领。公司充分考虑街区适配业态,对不同区域进行业态划分,如非遗文化、手作艺术、文创作品、特色小吃等,让街区既有市井烟火气,也有历史文化街区所承载的文化氛围。三街两巷开放外摆摊位至今已有两年多,最有特色的当属金狮巷打金打银非遗外摆区。从清代至民国期间,金狮巷出现了大量传统打金打银的手工作坊,所以金狮巷以前也叫“金银街”。从三街两巷开街至今,这些摊点一直被保留着,前些年还根据师傅们对手工技艺操作台的需求,特别设计和定制了一批外摆车,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老南宁的记忆。
三是烟火夜色,沉浸体验。从一期到二期,三街两巷围绕这一带的民国骑楼和明清住宅的建筑特色,倾力打造文化场馆,实现以文促旅、以文促商。同时街区在各节点精心策划有主题、有内容、有参与度的推广活动,从而聚集人气刺激消费。2022年10月,三街两巷二期开街,公司在仓西门城楼后街打造“夜仓西国潮夜市”,引进了20多个品牌摊位,不定期举办啤酒音乐会、国风巡游、围炉煮茶等主题活动,目前已成为南宁市中心国潮文化夜市标杆项目,吸引大量市民游客打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