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组织联建助力搬迁群众“一户一就业”

作者:莫珍世
来源:《当代广西》2023年5期
2023-03-03 08:45

最近,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万亩茶园里,不少搬迁群众正抢抓农时备耕。“搬进县城后,孩子能上好学校,自己也能在家门口就业。”社区党员杨仕勇说,在社区党委的帮助下,他在万亩茶园找到一份固定工作,生活发生很大变化。

近年来,三江聚焦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就业问题,发挥组织联建作用,推动安置点社区党组织与企业、机关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助力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社区联动,统筹服务到位

“我们以就业帮扶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重要任务,努力帮助搬迁群众拓宽就业渠道和落实就业政策。”在南站社区就业大厅,社区第一书记曹亮与工作人员忙着向搬迁群众宣传政策,并通过手机微信将就业相关政策发到各楼栋长群,让大家相互转告。

坚持社区党委牵头、各小区党支部发动、党员先锋带动,三江突出“联”的优势,通过社区联动,统一规划、部署、落实,实现安置点社区党员联管、资源联享、就业联抓。由社区“两委”班子、楼栋长、网格员和其他党员组成就业服务志愿者队伍,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上门开展就业普查、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等活动,并开展家政服务、烹饪、护理、种植养殖等40余类就业技能培训。

组织联建助力搬迁群众“一户一就业”_A8623_副本.jpg

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搬迁群众就近在一家电子厂上班。龚普康 摄

“我们每年至少组织社区搬迁群众开展一次就业信息推介会和一次技能培训。”富禄苗族乡侗乡苗寨易地搬迁安置点党支部书记杨荣华介绍,安置点牢牢抓住就业培训和就业渠道两大重点,引导搬迁群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加培训,并做好培训后的就业信息对接和服务;同时,鼓励企业在安置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定岗培训、以工代训等,积极帮助解决安置点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政社联建,拓宽就业渠道

破除机关与社区各自为政障碍,三江充分调动县内外社会资源,推动安置点党组织与粤桂劳务协作、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机关党组织联建。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惠普群众”的要求,双方党员成立后续服务党员先锋队,突出抓好党建工作联建、设置岗位联创、就业管理联融、帮扶工作联动“四个联”活动。

“我们整合全县就业资源,加强与定点帮扶单位合作和粤桂劳务协作,多渠道多层次收集发布优质企业用工信息,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和招聘会,促进搬迁群众转移就业。”三江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强介绍。

今年春节期间,三江深入开展“春暖农民工”系列活动,共举办招聘会3场次,参加招聘的单位共132家,提供就业岗位9000余个;协调安排“点对点”专列专车接送返乡农民工2000余人;开展螺蛳粉制作、电工、侗绣等技能培训20多期,为全年就业帮扶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社企联合,赋能多元就业

“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组织搬迁群众抓紧时间开展茶叶备耕种植,待茶叶进入采摘期,搬迁群众将增加一份收入。”南站社区党委书记龙鑫介绍。通过统筹各类资金,南站社区打造了万亩茶园,采取“党组织+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社区党委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将搬迁户纳入合作社管理,聘请搬迁群众从事茶园梯地开挖、茶苗种植、施肥管护等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截至目前,茶园累计用工超过6.83万人次,发放务工工资1000万余元。

针对残障、老弱等特殊群体,南站社区推行“1+1+N”帮带模式。由1名社区党员先锋队队员联合1名企业带富党员,帮带3名以上残障人士在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就业,使78户搬迁家庭受益,实现多元化就业增收。

社区党组织发动,企业党组织搭台,三江创新搭建“党组织+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由党员引领群众自主经营或入股分红,将4878户搬迁群众纳入合作社管理,帮扶带动搬迁群众到社区茶叶加工厂、茶园和侗族刺绣、侗族木结构技艺等轻加工企业务工。

截至2022年年底,全县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5974户14804人,实现就业13681人,达到“一户一就业”目标。

责任编辑:覃妮
相关文章

板凳会丨用活“党建+”,打造善治乡村

本期“板凳会”邀请桂林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员(曾任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镇大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石阿鹏讲述探索“党建+”乡村治理新路径的“大江实践”。

党建 2023-03-02 10:41

兴业:“红色护田员”守护粮食安全

玉林市兴业县扎实开展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攻坚年、提升年行动,通过组织广大党员下沉田间地头当好“红色护田员”,为撂荒地复耕复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有效凝聚起党员群众力量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

党建 2023-03-02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