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明:中国制造从引进模仿到赶超输出

作者:谢羲薇 刘  峥 
来源:《当代广西》2023年第6期
2023-03-17 17:48

身着天蓝色工装,背一个黑色双肩包,笑容可掬地向记者推荐本地地道的螺蛳粉,眼前这位开朗的“大小伙子”,正是入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郑志明——

2月28日晚,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现场,郑志明作为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身着天蓝色工装阔步走上舞台,捧起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作为广西首位“大国工匠”,郑志明回忆起那个高光时刻,仍然无比激动:“正是因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浓厚氛围,我才能从籍籍无名的普通钳工成长为专业技能过硬的集团首席技能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再到现在成为‘大国工匠’。”

这份荣誉,是郑志明26年如一日扎根一线、一步一个脚印追求极致雕琢技艺的最佳见证,也是对他带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攻克一道道“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最好回赠。

“大国工匠”郑志明26年如一日扎根一线,一步一个脚印追求极致雕琢技艺。记者 谢羲薇 摄.jpg

“大国工匠”郑志明26年如一日扎根一线,一步一个脚印追求极致雕琢技艺。   谢羲薇/摄

“一名高水平的钳工,要做到人刀合一。”站在自己熟悉的工作台旁,郑志明像换了一个人,他安静地先用抹布把操作平台和工具反复擦拭,“操作台必须擦干净,任何微小的尘粒都会影响精度”。接着,他拿起一把手工锉削,在固定好的零件平面上手工来回锉削几下,再调整,这样可以消除误差。

看似简单的“锉削几下”,内里却蕴藏着极高的技术含量,下手的轻与重,都会影响数据的精确度。“如果不追求精度,设备的寿命、精度和效率都会打折扣。就好比搭积木,如果每一块都歪一点,必将影响最后的成品。”郑志明说。

一名钳工需掌握一百多种工具,要练到这一步谈何容易。为了练好技艺,郑志明每天早出晚归潜心苦练,研磨、锉削、划线、钻削。

就这样,在年复一年与钢铁的对话中,郑志明把钳工技能练到炉火纯青。利用手工锉削,他可以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002毫米以内;手工划线钻孔,孔的位置度误差可以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达到同工种全国一流水平。

“有了一身过硬的技术,设计制造各种生产线、机器人工作站及解决生产设备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就有了‘三板斧’。”郑志明说。

5年前,汽车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在国内一直是道难题,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用机器人焊接很难保证质量,加之生产线由多种复杂设备组成,零部件就有成千上万个,工艺非常复杂且精密,没有人敢接这个项目。这时郑志明主动站了出来,带头承担这条生产线的攻关研发工作。

“我带领团队从生产的整体布局到每个环节的设计以及零配件加工装配,进行逐个攻关,最终设计出多种定位方式、多工艺融合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这条凝结了郑志明心血的生产线,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条自主研发的微车后桥自动化后焊接生产线,也是郑志明和工友们心中的骄傲。

今天,汽车制造技术更新迭代步伐加快,不断给设备工艺和技术研发带来新挑战。在追求精益求精的郑志明眼里,“只有不断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才能与这个时代同行,把中国智能制造推向世界。”

2020年,公司接到一项紧急任务,需要在245个小时内完成后尾门包边和发动机罩包边的生产线改造。按计划,这项技术本应由日方提供并负责实施,但因技术复杂,日方技术人员认为在规定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合资公司领导找到郑志明,希望他能帮助解决。没想到,郑志明接下任务后,与团队仅用了171个小时就完成了项目改造的全部工作,比原计划缩短了1/4的时间,确保了项目顺利投产。

“过去,老一辈五菱人通过将一台进口车拆解成5500多个零部件,手工测绘、制模,用普通机床和手工敲打,模仿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车。现在,国外厂商反过来拆解我们的汽车研究,我们实现了从引进模仿到赶超输出的‘剧情反转’。”郑志明说这番话时神采飞扬,话语间满是对中国制造的自豪。

心怀国之大者,方能堪当大任。“身为‘大国工匠’,首先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极致,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是工匠精神。然后还要站在国家的层面去思考,考虑国家想要解决的‘卡脖子’难题,考虑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郑志明道出了他对“大国工匠”的深刻理解。

责任编辑:蒋燕
相关文章

郑志明入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郑志明入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关注 2023-03-01 09:57

走近“大国工匠”郑志明 体悟工匠精神

在自治区总工会主办的“走近大国工匠郑志明”集体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进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深入采访报道“大国工匠”郑志明先进事迹。

经济社会 2023-03-15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