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渡城隍庙会

作者:杨仕芳
来源:当代广西网
2023-08-22 16:35

微信图片_20230821162752

柳州鹿寨县中渡古镇的居民们每年都会举行热闹的城隍庙会。巫献军 摄

几年前的秋天,我跟友人从柳州出发,经一个半小时车程到达中渡古镇,竟有种从现代都市穿越到千年古国之感,从此迷恋上这古色古香的地方。那之后,我每年都会来到古镇走走看看,有时陪友人来的,更多时候,只是单纯为了享受那份远离都市的安宁。

中渡古镇地处鹿寨、永福、融安三县交界地带,始建于三国时期的东吴甘露元年(公元 265年)。“中渡”之名来源于渡口。据《雒容县志》记载:“清初设巡检司,后升置中渡厅……因地处洛江之畔,上有旧县渡,下有新县渡,中有平乐镇三个横水渡,故名中渡。”中渡在历史上水路发达,上接桂林、下通柳州,远可赴珠江花城。依靠着便利的水路运输,中渡曾经商贾云集,繁盛一时,为岭南地区重要的经济重镇。加之这里喀斯特地貌险峻幽奇,易守难攻,系兵家必争之地,在元朝末年亦成为了重要的军事据点。

因此,中渡民居建筑注重“武装”“防备”的思想和功能,这也是古镇建筑最为重要的空间特色。行走古镇,至今依然可见“城河一体”的军事防御体系遗址,这是中渡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古镇背后的西眉山顶还有保留一座充满沧桑的古炮楼,分上下两层,一层是用山石累砌而成,基础用混合灰砂夯实牢固;二层为青砖木板楼结构,设有瞭望孔、望台、炮孔和枪孔楼等。古炮楼修筑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了以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速度波及多地,中渡为保卫城防而在山顶上修筑炮楼。透过古炮楼里的瞭望孔,整座古镇尽收眼底,一桩桩远去的历史往事,使这座千年古镇弥漫出一种传奇色彩。

中渡古镇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现存古民居建筑多建于清代中期,整个建筑群落青砖灰瓦,木质构架,呈古朴典雅的岭南建筑风格,是广西目前为数不多且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落。钟秀杰故居、中渡县政府旧址、参议会旧址、罗公馆、粤东会馆、嘉盛商号、武庙等古建筑,静静向来客讲述着古镇的历史与人文。

渡口在中渡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数千年来古镇的发展与繁华均由码头开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搬离此地,加之陆路逐渐发达,渡口渐渐荒废,成为古镇沧桑历史的背影。时至今日,古镇仍留有七座古渡口,沿洛江排布,均用平整、光洁的长方形青石铺砌而成,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码头上古榕盘根错节、虬枝粗干、苍劲葱郁,如同悟透人世的老者,满脸慈悲地望着悠悠流水,中渡人就在这慈悲的目光里过着日常。

听闻当年徐霞客顺洛江而下抵柳州时,就曾在古镇的榕树下休息。于是我每回来到古镇也都要效仿一番,遥想着徐霞客在此歇息时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那时他的视线里想必有停靠在码头上的南来北往的商船,有一群光着膀子的汉子跳到船上搬运货物,在码头旁边摆摊的小贩的叫卖声或许此起彼伏,引得从巷子里撑着花布遮阳伞走来的姑娘们嘴角含笑。然则,江水依旧,物是人非。

位于中渡古镇中心街区的武庙是个不容错过的好去处。武庙,又称武圣宫,建于清乾隆三年 (1738 年),是为缅怀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而修建。关羽武艺高强,为人忠义,深受广大民众推崇与爱戴,为了纪念他而特意修筑庙宇,在岭南地区的古镇里并不鲜见。加之中渡居民注重“武装”“防备”的建筑风格,可以窥探到中渡人内心深处的意愿,他们推崇和景仰武圣,祈求他保佑中渡平安。

武庙与古镇民居建筑相似,均为青砖灰瓦,造型和设计体现出清代的建筑风格。武庙里塑有关羽、关平、周仓等造像。初次拜访武庙时,我的注意力全落在关羽身上,只见他端坐在正堂当中,左手轻轻放在膝盖上,右手稳稳捧着《春秋》,聚精会神地看着,全然不顾眼前的人来往去,似乎世间万物已全然淡忘,即便经历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征战往事,此时也无法影响他内心的安宁与祥和。或许这正是中渡人对文武双兴的内心暗示与期许吧。中渡人自古崇尚念书,从这块土地上走出了许多令后人无比骄傲的文人武将。仅在近代,从中渡走出并获得少将以上军衔就多达7人,他们能文能武,给中渡后人留下一段段佳话。

我每次来到古镇,都会来到旧码头上依江而立,望着眼前悠悠流水,似乎望见当年潘文经、钟秀杰等乘船远去留下那坚韧决绝的背景。他们在乱世里追寻探索,从而造就灿烂一生。我常想,他们能活得如此精彩,或许不仅是受到洛江清流的滋养,鹰山灵气的湿润,更是受到武庙文化的深刻影响。文化对于地方性群体的精神建设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替代的。那像是看不见的根系,尽管生长速度缓慢,却终将在心间枝繁叶茂。

微信图片_20230821162759

武庙位于中渡古镇中心街区,每到庙会期间就热闹非凡。巫献军 摄

要不是友人提醒,我都没注意到武庙里还供奉城隍爷,起初我还以为那只是关羽的又一名随从守卫,没想到是另一位深受中渡人敬仰的神仙。我这才注意到武庙里同时还供奉观音菩萨和财神。几位原本毫不相干的神仙,被人们强行聚在同一座庙宇里,这种现象在岭南并不多见。庆幸的是他们共处一庙却相安无事,共同保佑人们的生活。中渡人之包容性情特质由此可见一斑。中渡地处汉族与壮、苗、瑶等南方少数民族居住区的交界地带,多年来各民族人们和谐相处,文化交融,或许归功于中渡人包容大度之性情吧。也正是这种性情,才使得城隍爷得以供到武庙里。

原本城隍爷并不供在武庙里,大约在宋代,中渡人在鹰山(因形似老鹰的山故名鹰山)背后的古县城建造一座护城庙,供奉着城隍爷。据《雒容县志》乾隆版(1794年)卷四记载:“鹰山在旧县城内有城隍庙,两峰并峙,左有故明平蛮碑记,右有古榕一株,里人号为榕亭。”卷九记载:“旧县城隍庙在鹰山,神灵赫濯,壮人敬畏,镌有石碑。宰斯邑者,每于莅任之初,进香一次,上红袍一身,谓之平安袍。明中元下元三节以城隍主之。”

从史料中得知:中渡作为曾经洛容县城所在地,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城隍信仰在当地初起之时空和所附会的仁人志士已无从考证,但从官吏到任谒庙,壮人敬畏,三元节主之等已说明清代年间城隍已是为官、民所接纳的民间信仰,并发展了还愿等活动。相传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北京城内太和殿失火,中渡城隍前往救火,太和殿上空出现“鹰山城隍”灯笼一对。火灭后,光绪皇帝念其救火有功,遂赐木匾一块挂入中渡城隍庙内,匾上刻有玉玺、龙头。辛亥革命期间,因战乱城隍庙被毁,人们把城隍神像藏于苗子岩才幸免于难,后来才又把城隍迁于中渡武庙中。

我从当地人口中得知,在决定把城隍爷搬到武庙是经过一番争议的。有人说武庙供奉武神关羽,把城隍爷搬进来就变得不伦不类,也是对武神关羽的不尊重;有人说重建城隍庙就可以解决此事,但在动荡年代又到哪去筹措重建资金呢?人们各抒己见,似乎都有道理,最后请出当时德高望重的乡绅商议。乡绅说,在塑起关羽像之初,就没让他手握青龙偃月刀,而是捧起《春秋》,文武原本相悖,在中渡这里却融合了,这是接纳,也是包容,唯有接纳与包容方可成江湖大海,如同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相互接纳和包容方能和谐相处,既然活在世间的人都能相互接纳与包容,何况是神明呢。众人顿悟,从此再也没人阻挠将城隍爷搬到武庙里。

武庙里的城隍爷塑像矮小且黑瘦,与高大威猛的武圣关羽相差甚远,连关羽身旁的侍从周仓、关平都比不上,因此让许多外地游客在给武圣关羽上香时都忽略了这尊神仙的存在,却丝毫不影响中渡人对他的尊敬和景仰。

城隍爷,又称城隍神。“城隍”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泰卦》“城复于隍,勿用师”的句子,城即是城壁、城墙的意思,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护城河,两字合并起来便成为防守城池的建筑体。而人们因为崇尚无战争的和平而开始崇尚保护和平的城隍。城隍一般认为是由上古皇帝所祭祀的“水庸神”演化而来,据说“水”就是隍,“庸”就是城,祭水庸即是祭城隍,是为祭城隍之始。历代帝王每遇水旱灾、疫疾事件,必设案祝祷于城隍庙,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城隍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守护神,也是最公正的司法神明。

最早祭祀城隍的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建筑或塑神像,唯其祭祀者也只限于天子。古时,天子为感谢城隍巩固城池,于每年春秋二季亲临祭拜城隍。清朝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乙书上有:“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间”,“吴赤乌”指的就是三国的吴大帝,这段文字是有关城隍的最早记载。从唐朝时期,城隍开始人格化,如人死后去当了城隍的说法由此传开,当时社会修建庙宇的现象非常普遍,民间信仰亦相当普及,主要是祈雨、求情、禳灾,并没有多更的地方色彩。

元朝文宗天历年间,关于城隍夫人有个传说,有位宋姓姑娘跟嫂嫂到城隍庙上香,因见城隍爷帅气,于是夸赞了一句,嫂嫂便开玩笑说,姑娘要嫁就嫁像城隍爷一般美貌的男子。回家当晚,宋姑娘便梦见城隍爷与她同床共枕,离开之前她在他脚踝处拴了一条红线。次日,宋姑娘又去城隍庙,果然发现神像的脚踝处有一根红线。后来这位姑娘无病而终,大家都说她是给城隍爷当夫人去了。尽管只是传说,但人们给予了城隍爷人间温情,也给予了世间人们自己以温情。

明清以来,城隍的地位大为提高,奉祀城隍成为国家官式祭典之一。城隍为兼管阴阳的神,在阳间司惩凶罚恶导正社会风气之职,在阴间则专司人间善恶之记录、通报、审判、移送之职。遇有善事则通报天庭;遇有恶事则通报地府。城隍爷成了阴曹地府总领亡魂的最高神祗。明太祖朱元璋原本是土地庙里的一个小和尚,他对土地公公其上级城隍爷极为推崇,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各府、州、县城隍爷的神职分别为公、候、伯,从而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等级别,使城隍庙兴旺起来。

中渡城隍因曾救火北京城内太和殿的传说,被中渡人视为保护天下众生的吉祥平安之神。为了纪念城隍爷,中渡人每年在农历五月二十八城隍诞辰之日,中渡人都会举办城隍庙会,旧时庙会历时10天之久,活动内容有城隍巡城、龙船比赛、桂剧演出、抢花炮等。至今延续了两三百年,成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起,城隍庙会除继承传统的城隍祭拜、抬城隍爷巡城等活动外,还增加了和家宴、放花灯、民俗展示、音乐节等现代文化娱乐活动。每年在活动当天凌晨开始,中渡人到武庙里祭拜,一直祭拜到天亮。人们都想拜头香,以为最为吉利,因此祭拜时就要分先后顺序,于是决定由中渡的五条街各派街长或队长前去抽签,大家在神灵面前都露出真心,抽到哪个时辰就哪个时辰去祭拜,没人争吵或不满,在神灵面前所有人都秉着公心、和谐团结,心向一处。

次日进行巡街活动,古镇内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龙狮并舞。由每条街道选出数十名男子,身着统一古装,头戴笠帽,腰系黄色腰带,威风凛凛。他们用八抬大轿抬着城隍爷,顺着古镇的东南西北几条街巡城送福,保佑阖城吉祥平安。龙狮队、腰鼓队、秧歌队紧随其后,环城游乡。中渡人说舞蛳子、打腰鼓、跳秧歌这些文化都是从外地传到古镇来的,人们觉得这些文化能很好地表达他们的心意,烘托热闹的气氛,于是就把这些文化融入到他们延续数百年的活动里。活动还有抢花炮、夺奖品、唱桂戏,以及各地武术馆前来表演武术。表演队尽情地迈着舞步,敲着腰鼓,观众挤满街道两旁,整个古镇淹没在喧闹里。

庙会场面最为宏大的是和家宴,也叫百家宴。宴席前,以各自街道为主,大家一起动手炒菜做饭,各家各户还会从自家里拿出美酒佳肴,以古镇内的四条街道为场地,在街道上摆起一长串桌子,一张紧挨一张,成为长长的餐台。每条街道都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全镇人一起品尝,有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可以参加。宴席正式开始前,由德高望重者向在座的人宣讲村规民约,希望通过这一仪式,教育村里人团结一心,遵守规约,使村子越来越兴旺。在百家宴上,人们不仅能喝到香醇的米酒,还可以品尝到很有特色的家常菜。由于这一宴席集百家之长,因而得名“百家宴”。中渡人每年在举行庙会活动时都会设百家宴,作为居民团聚、款待来宾的最隆重仪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倾心交谈,消解矛盾,促进友谊,古镇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渡城隍庙会的影响愈发深远,城隍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为这座千年古镇注入新的青春活力。目前,中渡城隍庙会入选第七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随着乡村振兴建设发展,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了中渡古镇又一个散发无穷魅力的文化景观。

(作者简介:杨仕芳,男,侗族,广西三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花城》《山花》《青年文学》等刊物。著有《而黎明将至》等5部小说集。曾获得广西少数民族创作花山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

责任编辑:覃冰
相关文章

燃!象州梦幻夜文旅街区带你尽享文化盛宴

2023年8月19日晚,象州梦幻夜文旅街区正式开业,街区以“文化渲染、场景打造、网红传播、美食聚集、非遗展演、创新运营”为思路,打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文化娱乐平台。

文化 2023-08-21 16:05

广西杂技团聘请“隆林彝族打磨秋”代表性传承人李景明进团收徒授课

8月18日上午,广西杂技团聘请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隆林彝族打磨秋”代表性传承人李景明进团授课暨拜师仪式在广西杂技剧场举行。

文化 2023-08-18 12:21

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选介

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选介,包括《哲学创新与时代变奏》《赋能乡村振兴——广西农业全产业链实践和探索》《生育政策调整中的生育意愿研究》等书目。

文化 2023-08-17 11:47

电影《李明瑞》诞生记

《李明瑞》的献映不仅对本土文化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对新时代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文化 2023-08-17 10:55

都阳土司衙署怀古

都阳土司衙署遗址承载着深厚的土司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谁能不期盼它旧枝开新花呢?

文化 2023-08-17 10:46

百鸟衣里的壮族文化

《百鸟衣:羽光绚丽的传奇》借助对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的生成、发展和流传过程的描述,管窥了隐藏在壮族文化事象背后的心灵密码,深入阐释了壮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化 2023-08-17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