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自己

作者:翔虹
来源:当代广西网
2023-09-13 18:22

近些年,我发了几个中短篇小说,《小说选刊》连着转载其中三篇,《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等亦编入若干,文友戏言我正处在写作佳期。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后疫情时期,我并未写出半部小说。

那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迅速席卷每个角落,我工作生活的地方也未能幸免。每天早晨出门前,我都要环视旁边的阳台,每个盆栽,每样物件,细细记住它们的模样和位置。我不知道一旦走出这扇门,自己何时才能回来,能不能再回来。晚上,罩着厚重的夜幕和寂寥的灯火,我费劲地扭动把手,一开门就打开灯,逐个凝视阳台上的物件,在心里跟它们招呼,庆贺自己回来。

白天走在大街小巷或下乡进到村头寨尾,我神经极度紧绷,喘息粗滞,步子虚浮。夜里回来立马瘫在沙发上,与旧屋四周的壁虎、蟋蟀还有蟑螂对视,互相戒备或者敞怀。孤独中,我时而脑子与满屋寂寞同凝固,时而惶惶四起,有种害怕流窜在每处关节、每个毛孔。我盯着亮堂堂的顶灯,能盯出幽冥无边的深洞。目光移到三开木柜,我听见小虫子在咬嚼,一声,两声,三声;一长,一短,又一声长;一轻,一重,再来一声轻。咬声那么规则,不慌不忙,惬意而闲暇。可它进我耳朵来,却如此诡异,叫人神慌魂殇。

战战兢兢中,我也不时整些“神操作”,比如约三五好友,各自炒菜,开启多方视频连线,搞“云碰杯”。大家端着酒杯嘻哈,看似互相打气,实则叠加不安。

那种日子确实煎熬。常常好不容易睡着了,很快又被恶梦惊醒,再睡着,再惊醒,反复折磨。远方家中九旬的病父,虚弱而任性,整天吵闹出门蹓跶,家人叫苦不迭。这令我越发忧患,不堪重压,曾几度濒临崩溃。幸好,我的目光最终来到书柜上。对,我还有书籍。

沉在书本,心神便逐渐靠近原来的常态。我看电视看手机时,不再只记住那一串串数据、那一幕幕生离死别。我更关注那些向重灾区、向危险点奔袭的医生、军人、社区干部,还有志愿者。我想象危机下的另一面,感受人类灾难中人性的温度。一久,便油然生出提笔的冲动。

从此,奔波劳累之余,我阅读量和写出的文字,比平常日子竟有了难以置信的跃进,真的大跃进。有时我就想,可能是压力大限后,久闷的情绪找着了发泄口子,受迫反弹满值。不对,是翻倍。

我英雄情结浓重,疫情下的一波波义举,越发催迫我去写。这期间所写的,全部专注于塑造英雄。第一部小说叫《心愿》,“讲述了老战斗英雄嵇良生活于近乎自我惩罚的思念战友中,在他自认的生命最后时刻,执拗地将远在边境的战友遗骸接回家乡。历经百折千辛,终于弥留之际夙愿以偿。”(《文艺报》总编梁鸿鹰老师的选本荐语)此后,卢老师、表娘、韦宏旺、甄画家、韦锡、葛孟德、佘佳、郭达爱和阿干等不同小说主人公,虽然身份、性别、年龄和个性有异,但都烙上共同的英雄底色:正直犟拗、坚韧负重,认准就干,干起来不管不顾,他们大多数并非可爱型,却注定可敬。我一直在基层,养成关注草根、体测身边细微的习惯。生活积累、敬仰英雄和疫情催迫,三者揉搓反应,令我一写开,便来得极快。

那阵子我全面激活。写下的小说,有的如嫩玉米棒让杂志社煮了摆摊于市;有些如公购粮收进杂志社硕大的仓库,成为陈化米。所幸,它们都没被丢弃,紧随的三年,上述主角一 一上到读者案头。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调整,旧时境况全变,阴霾消散,阳光明媚起来,河堤路和广场上又见人流。我也被带着想要弥补很多:散步、聚会、出行,找饭馆撮一顿,好好地睡几个大懒觉。我不再觉得孤单,压力渐失,没了惶恐。自然,我也无需依赖书桌撑日头,不但阅读变得可有可无,而且写不出文字了。这等变化,比疫情时读写陡增还难以置信。

变化悄悄然,而我意识到的那一刻,大为震撼。同样一副身子骨,同一个脑袋,竟能如此岔转。我可是一直标榜自己喜欢阅读写作的呀。不,我真的打小就热爱文学,绝非说说而已。

那又为什么?如何解释得通?

我想到打球。长年来除了文学,就数打球对我有吸引力。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我都有所涉猎,而且球技也不会太差。打球有个说法,叫非受迫性失误,比赛解说员嘴里出现频率挺高。每当他们说到这点,口气中无不透出意外、惋惜、着急,恨铁不成钢。对呀,我身上的变化,与受迫性有关。疫情扯紧时,怕这怕那,极度无助中想起书籍,多读多写多悟,时不我待。疫情过去就松懈,就无所谓,以为时间多的是,什么时候读书写作都来得及,结果是久久读不完一本书,写不成几行字。

我怎么变成这样?纠结过好多回,真不敢相信这是我,那个十岁开始迷上古典文学的自己。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爱文学是假的,装出来的,或仅仅是一时头脑发热,不是发自内心,从未刻入骨髓。

有受迫感时被动努力,平常却懈怠成性,合该要给自己一个差评。这般心态,不仅于文学创作、于陶冶情操有害,而且对安身立命全维度、全过程,更是大危险。有如行走于布满陷阱的山林,置身被诱惑、被围猎的境地。自己连最爱的文学都能懈怠,其他的又有何不可?这般下去真是悬呐!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竟然抛于脑后,想起来就止不住冒冷汗。

万幸,我终于意识到了。

正如车子爬高坡时没把握好,倒溜了一小截,但已经及时刹住,往后唯有加油变档冲上去。因为我别无选择。

(作者简介: 翔虹,本名陆祥红,壮族,广西都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职河池市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有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民族文学》《诗刊》《作家》等各大报刊,并选入《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等多种选本。)

责任编辑:覃冰
相关文章

赓续中华文明 谱写当代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 2023-09-12 09:14

读党史大家新作,回顾领袖风采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周恩来与抗美援朝》充满石仲泉先生作为党史专家和理论家的洞见,史料丰富、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可读性强,正面展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一份献给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的厚重礼物。

文化 2023-09-11 16:52

多彩民族有多彩|穿越千年的花山岩画

9月8日,“多彩民族有多彩”记者团来到崇左市宁明县西北25公里的明江东岸,感受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的魅力。

文化 2023-09-09 09:51

喜讯!田耳《秘要》入围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

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板块“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单元入围作品揭晓,广西作家田耳以及大头马、葛亮、乔叶、石一枫、索南才让、三三、刘诗伟、周嘉宁、钟求是、陈思安、甫跃辉等作家创作的16部文学作品最终入围。

文化 2023-09-08 16:31

持续上新!《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再推佳作

《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推出房永明中短篇小说集《灯芯草》、罗南散文集《在时间皱褶里》、黄土路诗集《在晨光中打量》3部新作。

文化 2023-09-08 10:31

土地山下“艺”味浓

柳州鱼峰区的土地山屯,吸引了不少手艺人扎根于此潜心创作,更吸引了许多艳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们来此生活。

文化 2023-09-08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