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份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视角下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调研报告——以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文乡义和村为例》的调研报告,获得由自治区党委区直机关工委组织的2023年机关党员干部节假日回乡调研报告一等奖。如何对乡村发展现状做好摸底调查,并根据摸底调查的内容和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相关规律,深挖存在的问题,最终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返乡调研报告?我们可以从以下调研心得中获得有益借鉴。
返乡调研报告这样写更出彩
□文/冉乐乐
上篇:调研·故事·体会
“小冉”三步探寻脱贫户就业出路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工作,将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头号工程,脱贫人口就业取得明显成效。
为深入了解当前脱贫人口稳岗就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乡村振兴面临的新矛盾、新困难、新挑战,2021年5月,我到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文乡义和村任第一书记后,便萌生了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调研的想法,以期通过抓住就业这一根本性问题深挖细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受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启发,我明确了调研的三个步骤(深入群众、摸清村情、解决问题)和四种方法(实地走访、个案访谈、调查问卷、座谈交流)。带着“义和村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现状如何”“有哪些经验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解决”等问题,我开启了调研之行。
第一步,深入群众。为使调研结果更精准,我将样本聚焦在义和村112户脱贫户(监测对象)中具有劳动能力的189人,通过入户走访、“乡村夜话”、调查问卷、围灶深谈等形式,听百姓声音,看百姓生活,尽量获取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容易忽视的实际情况。
起初,访谈并不顺利,部分群众“庸懒散”的生活状态、对外来人的不信任以及语言不通,成了“拦路虎”。我没有却步,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劲头,通过与村民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吃在一起,逐步实现了“在田里谈—在村道上谈—在村民家里或者饭桌上谈”的跨越。村民对我的称呼,也从刚开始客气的“冉书记”转变为更亲切的“小冉”。通过深入了解大石山深处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我收集到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为撰写调研报告打下了基础。
第二步,摸清村情。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请教村“两委”干部和老乡,我对义和村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人口构成、行业结构等有了全面的了解。义和村地处集中连片大石山区深处,距离县城70公里,下辖31个自然屯,分布在34个山?中,共603户2083人。受石漠化地区缺水贫土的自然条件限制,义和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且产出率非常低,发展条件十分薄弱。村里青壮年劳动力主要靠外出打工增收,常年在村居住的农户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养殖山羊、肉猪等增加收入,产业基础薄弱,全村农户增收普遍困难。及时掌握了村情,让我能更加精准把好乡村发展之“脉”。
第三步,解决问题。为提高脱贫人口的就业率,带动其增收致富,根据村民技能素质、就业意愿与义和村发展现状,我同村“两委”干部一起制定了抓就地就近就业若干措施。通过使用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工资发放,创新设置保洁员、护林员、道路维护员等公益性岗位,解决因病因残等无法外出就业的低收入人群就业问题;依托当地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吸纳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发展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成功带动31户脱贫户实现本村就近就地就业;趁着春节后大量农民工返乡返岗的关键时机,“一对一”上门做思想工作,有序组织有能力的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两年来,义和村脱贫劳动力全部实现稳岗就业,为稳定增收注入新动力。
今年,在驻村工作进入收尾交接阶段的重要时刻,我再次对189名群众进行了回访性访谈,为调研报告进一步夯实数据、提供精准对策,以使调研达到“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的效果。
“在村里工厂做工,又能照顾家庭又得钱,非常满意。”“村委安排公益性岗位给我,每月得1500元,对我顺利渡过难关非常有帮助。”“我又得出去做工了,一年更比一年好。”在回访中,我看到了脱贫户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干劲十足,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深了。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通过调研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努力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我想这便是返乡调研的意义所在。
下篇:问题·对策·思考
关于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的思考
——以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文乡义和村为例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古文乡义和村位于大化西南方向,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条件滞后、资源禀赋不足,研究其脱贫人口就业问题,对助力大石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义和村脱贫劳动力就业现状
义和村112户脱贫户(监测对象)中具有劳动能力的189人就业现状如下:
(一)基本情况。从年龄看,16至30岁占比27%,31至40岁占比27%,41至55岁占比39%,55岁以上占比7%。从学历看,初中未毕业及以下占比51%,初中毕业占比37%,高中毕业占比3%,大专及以上占比9%。
(二)务工地分布情况。区外务工人员占比29%,主要在广东从事制造业;县外区内务工人员占比24%,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零工、餐饮服务等;县城务工人员占比18%,主要在帮扶车间打零工等;乡内务工人员占比29%,主要从事村内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岗位和打零工等。
(三)务工收入情况。从岗位分布情况看,农业零工主要就近依托村级种养产业项目、养殖大户,年内务工时长较短且工资较低,日均工资在100—150元;非农业零工主要从事建筑业、物流搬运等工作,日均工资在200—300元,就业岗位不稳定;长期从事制造业或服务业等岗位的,主要在企业流水线上工作,月收入平均为3000—3500元,就业岗位相对稳定;义和村现开发公益性岗位36个,覆盖本村36户脱贫户,月均工资1500元。
(四)技能培训情况。参加过就业培训的脱贫劳动力达58%,其中22%参加过两次以上培训。同时,受传统思想束缚,尚有42%的农户未接受过就业技能培训。
二、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脱贫劳动力学历素质与就业需求不相匹配。主要表现为从事工种形式单一,可替代性强,失业风险较大。二是脱贫劳动力自身存在局限性,就业创业理念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陈旧、外出务工意愿不强、主动开展劳动培训意识不足。当地培训能力也不足,培训内容与脱贫劳动力的培训需求不相匹配。三是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质量不高。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等影响,当地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县乡就业质量总体较低。四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不足。主要存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参与主体协同不到位、基层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三、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应以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劳动者的协同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完善粤桂、区内劳务协作机制,加强岗位信息收集发布,积极与用人企业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用工对接,常态化开展“点对点”送工服务。探索推广劳务介绍和招募补贴政策,鼓励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市场主体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加强脱贫地区劳务品牌的培育和推广,提升劳动力输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好劳动者权益维护等服务保障,协助解决外出就业困难,在家庭照护、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给予适当帮扶。
(二)加大县域内就业岗位开发力度。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吸纳脱贫劳动力,给予各类补贴政策支持。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农村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及时将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大龄等脱贫劳动力纳入援助范围,通过开发或介绍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援助。鼓励脱贫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为其提供创业补贴、贴息贷款、土地租赁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
(三)壮大县乡村促就业内生动力。有序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向县乡村转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富农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县乡村就业承载力。完善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加强东部优质产业转移承接,加快发展消费品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当地企业吸纳能力。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让本地就业农民享受均等公共服务。
(四)强化脱贫劳动力精准就业创业培训。建立“岗位+培训+送工”培训模式,支持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需要选择培训机构、培训项目,支持跨区、跨县或者到区内具有相应资质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并推荐就业。开展强化职业精神培训项目,通过培训、教育、疏导等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帮助劳动者树立信心,提高自我发展意识。丰富宣传形式,挖掘通过技能提升增收致富的典型案例,激发劳动者内生动力。
(五)加强基层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岗位介绍等服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注册地、经营地、用工地免费享受劳动用工咨询、招聘信息发布等服务。推进城乡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制度、数据衔接统一,建立农村劳动力实名制信息数据库,常态化开展就业需求摸排,开发“数字零工市场”模块,撮合小时工充分就近灵活就业。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政策落实反馈评估机制,提高服务专业性和精准性。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力量,探索在乡镇、村(社区)设立就业专干,强化就业专干和第一书记(工作队员)、乡村振兴协理员的就业帮扶工作职责,强化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暖心型”就业服务村(社区)。
(作者单位:自治区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