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供应链金融是产业链与金融高度融合的产物。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已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灵活的金融服务和高效的资源配置,有效推进了供应链的顺畅运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企业信息虚假、贸易欺诈以及违规从事融资性贸易等问题的产生,因此,通过采取数字技术、强化监管、完善法规体系等措施着力引导供应链金融良性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借助数字技术提升良性发展能力。广泛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将供应链上企业的交易信息在区块链上进行登记和确认,这种新的数字化方式能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一个可靠且可追溯的信息验证平台。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利用较少但高质量的“小数据”进行信息甄别,从而有效破解传统供应链金融难对企业信息真实性进行验证的问题。针对供应链金融中的监管盲区,区块链技术(联盟链)也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供应链上的货主企业、运营方、监管方和金融机构等,都要将自己的业务系统接入同一区块链平台,确保订单、运单、存货等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全程可追溯性。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实时记录供应链出库系统的各类货物信息,帮助各方全程了解货物真实状态,从而防止虚假抵押。此外,供应链上各方还可以建立抵押登记平台,通过交叉验证防止企业在不同银行重复抵押同一笔货物,套取银行资金。
强化监督管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随着供应链金融的推广应用,银行和监管部门难以辨识特定信息的真实性,面临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以货物抵押融资业务为例,银行如果对参与交易的企业背景没有充分了解、关键风险信息没有及时获取,就无法准确估计企业用于抵押的货物的真实价值,就可能给不法企业的欺诈行为提供机会。然而,银行和监管部门要准确、及时监测整条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必然会付出较高成本且容易出现监管盲区。因此,强化监督管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必须多向发力:第一,利用大数据风控等技术手段,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的安全性。第二,将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拓展、风险审查等方面,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第三,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实时监控企业在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有效防范虚假交易和重复融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更是要加深对供应链运营的了解,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第四,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合理调控国有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规模,以防发生系统性风险。加大对供应链金融资金流向的监管,以确保资金用于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
完善法规体系提升安全保护能力。为规范和引导供应链金融良性发展,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急需解决数据保护、金融风险防范、提高信息透明度等问题,建立、完善与数据保护和金融风险防范相关的法规体系就至关重要。首先,要制定金融机构的标准化风险评估方法以及贷后管理与追偿机制,为金融机构及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引导和保障,确保供应链金融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其次,要积极搭建信息平台,着力推动金融机构、科技企业、重点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并实现互联互通,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再次,要针对数据保护和隐私问题出台相关法规,有效防止由于广泛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而导致的数据泄露和滥用,确保个人和企业的数据安全。此外,要完善流动资产的银行抵押或质押机制,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平衡融资风险。最后,对于新兴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如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也应当及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法规,以减少其发展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实施防范措施提升金融管控能力。供应链金融通过提供灵活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生产运营的实际需求,从而推动供应链各环节顺畅运作,为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少数企业存在参与融资性贸易的违规行为,如2018年广西某国企为增加其营收业绩,无视禁止国企参与融资性贸易、无真实货权流转贸易的相关规定,与多家上下游公司开展平行车进口走单业务,导致多份合同无法按期回款,资金损失惨重。针对企业违规参与融资性贸易所带来的信用风险等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必须实施有效防范措施,要求企业严控供应链金融业务范围、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要求企业严守法律底线、确保基础交易的真实性,要求企业健全审批流程、确保融资业务风险可控,要求企业严格选择贸易合作伙伴且在大额交易前对客户加强评价和管理等,不断提升金融管控能力。
(作者单位分别系广西财经学院、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