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深刻揭示了教师发展的内在规律,回答了教师何以立德、何以树人的根本问题,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的征程上,高校应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着力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
用好党的创新理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指路明灯”形象地说明了理想信念对增强广大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指向作用。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既是衡量优秀教师的首要标准,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往往会有更明确的职业奋斗方向和更持久的奋斗动力,更容易成长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要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高校还应积极探索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方面,大力挖掘和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用身边人和事感染人,让有理想的教师讲理想、有信念的教师讲信念,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另一方面,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学术沙龙、知识竞赛等活动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完善终身学习制度,拓宽教师知识体系。“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四有”好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学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知识体系,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首先,高校应做好师资培训设计工作,完善教师终身学习和培养制度,制定相关培训管理办法与管理细则,周期性开展继续教育与再培训工作,全方位多渠道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其次,高校应做精做细做优培训的课程设计,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教师的知识短板与继续教育的课程需求,专门制定教师知识差异化能力提升培训计划,更好地拓宽教师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师提升知识能力的诉求。最后,高校应积极搭建国培、省培和校本研修三级培训体系,鼓励教师“走出去”,分层分类开展专业培训和研学项目,确保教师培训全员覆盖,不断拓宽教师视野,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与日常教育督导,涵养清廉政治生态。“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高校应按照教育部等7部委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和要求并形成相关师德师风制度,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对照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精神的要求,切实把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放在教师管理首位,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度,严把人才思想品德关,扭转重才轻德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应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师德师风纳入学校各项评估体系中,将其作为教师职务晋升、职称晋升、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师德师风建设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加强日常教育督导。高校纪检监察工作是否取得成效,关键要看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否通过监督执纪得到保障、得到提升。高校应积极发挥纪检监察、党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的作用,重点监督广大教师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教育监督,对于公开发表不当言论、公开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师进行严肃教育处理,对于品行不端、严重败坏教师形象的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对于违法乱纪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高校政治生态、学术生态,维护好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作者系贺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广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中心(广西科技大学)资助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