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国—东盟大宗商品交易创新发展论坛在南宁举行。记者 钟春云 摄
当代广西网讯(记者 钟春云 通讯员 黄海志)9月18日,由钦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中国—东盟大宗商品交易创新发展论坛在南宁举行。论坛围绕“构建中国—东盟大宗商品新通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主题,全方位推介广西开放合作优势,共建共享区域性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与东盟间经贸往来持续增长,东盟已连续23年保持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上半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1613.8亿元,占广西外贸总额的47.6%,其中,大宗商品发挥进口“压舱石”重要作用,从东盟进口各品类大宗商品增速超40%。
近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加快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今年1—7月,广西自贸试验区共进口大宗商品1279.2万吨,同比增加81.2%,对广西外贸进出口强劲增势形成有力支撑,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安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钦州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出海口,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拥有中马“两国双园”、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等多个开放合作平台,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大宗商品储运交易基地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钦州大宗商品进口总量持续攀升,发展基础持续夯实,已成为中国与东盟、中国与RCEP大宗商品交易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合作的重要枢纽。2022年11月,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南方锰业集团共建的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启动运行。平台主营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初期以锰系产品为切入点,形成全产业链供应链服务体系,逐步向新能源材料、化工、棕榈油、有色金属、东南亚特色水果等临港产业拓展,构建辐射西南、服务全国、面向东盟的具有区域影响力,具备期现结合业务功能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以人民币计价的结算中心。目前,平台已累计完成交易额127亿元,现货交收469.4万吨,线上资金结算19.97亿元,注册会员企业117家,大宗商品资源要素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论坛上,共促成5个项目签约。记者 钟春云 摄
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期现联动交易平台暨新华(北大宗)·中国锰矿价格指数正式启动现场。记者 钟春云 摄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共促成5个项目签约,协议总金额超297亿元,涉及石油、棕榈油、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采购合作,正式启动了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期现联动交易平台暨新华(北大宗)·中国锰矿价格指数,以期通过提供全链条一揽子交易解决方案,助力提升双循环产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价值,助力钦州打造重点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跨境交易服务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