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漫漫,跨越千年。“海丝人”沐日当歌、踏浪而行,守护着他们心中最为珍贵的海丝文化。“90后”文物保护工作者、北海市合浦县申遗中心副主任蓝胤天就是其中一人,他在海丝起源地深深扎根。
2018年,蓝胤天从江西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毕业,作为人才引进合浦。这是合浦县申遗中心成立的第二年。从此,县城还珠东路5号一栋老旧小楼,承担着广西海丝文化保护和申遗工作重任的团队,增添了新生力量。
廉州湾潮涨潮落,仿佛述说着千年海丝故事。合浦县城南面海上丝路文化遗址公园里,经历了400多年风雨沧桑的文昌塔高高耸立,成为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
广西首个海丝文化遗址公园里,经历400多年风雨沧桑的文昌塔高高耸立。刘峥 摄
文昌塔、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和四方岭串联融合,构成了广西首个海丝文化遗址公园和合浦县海丝申遗的标志性项目。这里,埋藏着几百座汉墓。“在四方岭一带,封土堆汉墓最为集中,可以说是整个汉墓群区的代表。”蓝胤天指着文昌塔周围一个个起伏的小山包说。
2019年未整治之前,这里杂草丛生、私坟林立,文昌塔就“隐匿”在一大片桉树林中。蓝胤天感慨,曾经无人问津的荒野之地,现在绿草茵茵、鸟语花香,既是汉墓遗址保护公园,也是市民休闲游玩的城市公园。
科班出身,怀揣着守护海丝文化职责的蓝胤天,到合浦第一个参与的重大项目就是文昌塔环境整治和保护。
清除乱搭建的厂房,协调迁移私坟和电线杆,回土填坑……这些场景蓝胤天仍历历在目。可以说,这些年合浦海丝文化保护与发展,他一路见证、参与和推动着。“海丝申遗要求对遗产的本体进行环境整治和保护,还要防止日常有损坏。我们现在所有的项目都是围绕着海丝申遗来做,文昌塔环境整治项目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蓝胤天说。
海丝文化保护和申遗,从国家、自治区再到北海市都极为重视,累计投入2亿多元,推进合浦汉墓群文昌塔区墓葬保护展示、环境整治等10余个项目建设。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文昌塔、四方岭的遗迹资源得到整合,附属设施逐步完善,海丝遗迹的整体风貌有了很大改善。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东汉波斯陶壶。刘峥 摄
2020年,当得知望牛岭一号墓重启考古发掘时,合浦县申遗中心一片欢呼,每个人都翘首以待。这是在岭南地区首次发现同一封土堆的汉代高等级家族墓地。
考古发掘人员入场后,蓝胤天主要负责现场协调工作,他时刻关注着发掘进展。有一天,他得知工作人员勘探时发现封土堆下还叠压有15座土坑墓和竖穴木椁墓,而且部分墓葬规模较大,心里很是激动,这将拓展合浦汉墓群的文化内涵。
在发掘期间,蓝胤天为让考古工作人员安心发掘、拍照和绘图,也防止遗迹被破坏,他协调各方,积极推进大型临时保护棚的搭建。“我和他们一起,见证了望牛岭一号墓墓道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车辙。”蓝胤天说。
合浦海丝申遗保护团队的艰苦付出,让海丝申遗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合浦汉墓群、大浪古城遗址和草鞋村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合浦汉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汉文化和海丝文化借千年时空之力,实现了牵手对话。
让更多人了解海丝文化,就是传承的最好方式。
今年10月,合浦县申遗中心应邀到北海职业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交流探讨可用于文创产品设计原型的文物。“倘若把文物设计成大家喜欢的文创产品,就能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活力。”蓝胤天满心期待。
蓝胤天(左)带领返乡大学生到望牛岭一号墓实地观摩学习,传播海丝文化。合浦县申遗中心供图
海丝文化遗产旧貌换新颜,同样离不开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
合浦汉墓群分布范围总面积为70平方公里,保护区划总面积28.75平方公里。对于连片蔓延的地下海丝“遗珍”,广西用立法的手段进一步推进保护力度。
2018年和2019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了《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进一步规范了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海丝文化保护实现了有法可依,合浦县申遗中心承担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蓝胤天记得,从立法调研到正式立项,再到参与条例的起草、修改、完善等,中心整个团队都积极提供建议,全力配合条例出台。
《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明确:在合浦汉墓群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这意味着破坏墓葬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现在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保护机制。”蓝胤天欣慰地说。
海丝文化遗产的瑰宝,不断在新时代赓续发展,熠熠生辉。2021年以来,合浦县打造的海丝首港景区,还有景区内的全景交互式表演《海丝首港·水与火之歌》,生动再现了2000多年前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繁华盛景。至今,500多场表演吸引游客135万人次,海丝文化“活”了起来。
“我们向演出公司提供了海丝文化素材和《珠还合浦》等史实故事,作为表演剧本的演绎和再创作。”蓝胤天说。
千年海丝文化根植于时光脉络,足以让一座城自带光环。北海,这座靠海而居的城市,跨越历史的星河,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穿越古今,呈现一派别样的盎然生机。千年之约,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仍在延续。
记者手记
“始于爱好,最终将其变成专业。”这是很多文化遗产守护者的共同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重大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战略工程。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时指出,合浦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广西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近年来,广西加大海丝文化保护和申遗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挥了海丝文化遗产资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有很多像蓝胤天这样的海丝保护和申遗工作者,他们是一群普通人,年复一年、一遍遍、一件件,做着看似平凡的事,却让海丝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助力中华文化薪火永续。正是他们的默默守护,让我们能够亲眼见证历史,领悟古人的智慧。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文化之路,更是一条开放合作之路。守护好这条路,离不开各地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有自上而下的立法保护,有文保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活化文化遗产,有一场场交流互动活动,不断推动着海丝保护和申遗事业向前发展。赓续文脉,让海丝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成为我们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