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高山、陡坡、石头、黄土组成的角落。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个特殊的村落。
这是一个谦让、智慧、包容、和谐的小社会。
我三次走进这里,耳闻目睹了它的变化,并有幸将其用文字记录下来。
一
1999年的7月,我陪同新华社记者第一次走进湖广村。
那天,下着瓢泼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尽管车辆绕了很远的道,亦仅能前进至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镇附近,便得下车步行。
我们踏着糨糊般的泥水,沿着陡峭不平的石头路,手脚并用艰难行进着。不知过了多久,我抬头仰望,只见在两座海拔400多米高的石山之间有个山坳,高低错落的黄泥房有如一个个火柴盒,在山坳里四下散落,形成一个山中小村。等爬上坳顶,我在雨幕中看到两条蜿蜒曲折的石子路,有如两条巨龙向着东西两个方向无尽伸长身体。细一琢磨,东边连接的是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西头连通的是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这个小村庄恰好位于湖南与广西的交界线上。
200多年前,为躲避战乱和匪患,湖南江华涛圩镇小尖山村的程氏家族和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的莫姓人家迁居于此,抱团取暖。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时,两省(区)政府考虑到这里的特殊情况,决定由群众自愿选择户籍所在地。从此,这里便出现了一户两兄弟,一个归广西,一个属湖南;一间房舍,半边属广西,半边归湖南;一个大门框上两块门牌、两个号码的有趣现象。
分属两地,亲如一家。湖广村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团结互助的好风尚。
村中的大事小事,无论是修路、开山、打井或是宴客摆酒,大家自发前来,竭尽全力互帮互助。遇上喜事,村里更是热闹非凡,有抬出大锅一溜摆开的,有拆下门板当桌面的,还有捧出碗筷、搬出一条条长板凳的。
实际上,当时的湖广村十分闭塞,山高路远,出门全凭两条腿。哪怕是买一斤盐、打一壶煤油、购一盒火柴、灌一瓶酱油……都要翻山越岭走上好几公里山路。
更让人头疼的是孩子们的读书问题。大山里的孩子如果要到各自归属的村办小学读书,路程极远,很是不便。于是,在湖广双方商议拍板之下,第一所两省(区)共建的学校——湖广小学应运而生。
当时的办学条件简陋至极,学校是个仓库,黑板是刷了黑漆的门板,桌子是旧木板搭起的,凳子则由学生从各家自带。直到1977年5月,湖广两地拨出专款,群众投工投劳、捐物献料,一座拥有两间教室、两间住房的新学校建设完成。
那些年,在湖广小学任教时间最长、最令当地群众难忘的,要数湖南籍教师余发堂。
余老师一毕业便分配到了湖广小学任教。当天,全村的人敲锣打鼓,为他披红戴花,从乡里郑重地接回村里。逢年过节,各式各样的粑粑、果子更是堆满了余老师的书桌。
在湖广小学任教的7年里,余发堂和其他老师带领学生在石山上、旱地里,开荒种地,勤工俭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有一回,他不小心摔伤了腿,寸步难行。当地群众知道后,轮流为他熬汤送药、洗衣做饭,悉心看护。感动得他热泪盈眶,深深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
湖广村群众每逢节日就欢聚在村中的同心广场载歌载舞。图为群众在表演甩舞龙。李成华 摄
二
2020年,我第二次来到这里。
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红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洋楼,高高地耸立于黄土岗上。迎接我的是湖广村联合党支部书记程得亮。程得亮是湖南人,嗓门十分洪亮。他说,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湖广村,2013年,村里成立了湘桂省际联合党支部,如今村里已经探索出了资源联享、产业联兴、稳定联保、村务联议、学习联促的共建格局,开创了省际地区安居乐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我迫不及待地问他,新村是什么时候建好的?他骄傲地说:10年前我们就搬过来啦!
原来,由于2008年的冰冻灾害,湖广村有近80%的房屋垮塌,富川与江华两地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移民建村政策,在离老村不到500米的地方建设新村,并于2010年冬季顺利整体搬迁,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广新村”。
说话间,我们来到崭新的湖广小学。高高伫立的校门两侧,绘满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画;校园中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正高高飘扬。国旗下,三间教室、四间教师住房还有运动场、营养食堂、多媒体室、图书室等配套设施一览无余。
教室里书声琅琅,格外悦耳。湖南籍老师高庆周见我们进来,快步迎了上来。他说,今年湖广小学有31名瑶族学生,设有一年级、二年级两个班,使用的是广西版教材。待学生们读完二年级,就会回到各自省(区)的完全小学继续完成学业。
已有30多年教龄的高老师,1989年曾在湖广小学短暂任教,2012年他再度请缨回到这里。妻子本希望他能调到离家更近的学校,但他一次次地劝说:如果我走了,没有老师来的话,孩子们怎么办?最终,妻子点头同意了。从此,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湘桂边界线上都能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身影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
学校里还有一位谢老师,是贺州人。他初到这里时,听不懂瑶话,交流时基本只能靠猜和比画。但当地群众十分热情,哪怕彼此是在“鸡同鸭讲”,最后竟也都成了朋友。虽然知道待在山区条件会苦一点、累一点,但谢老师甘之如饴。
我们边走边聊,目及之处,连心路、同心巷、产业道路、文化楼、活动广场等整齐簇新;自来水、高压电、水泥路、高速宽带,覆盖全村;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空调、洗衣机,许多家庭还添置了小轿车、面包车、皮卡车……
村庄变美了,瑶胞变富了。就连旧时屋檐下的燕子也忠诚地跟随人们,飞到新村的洋楼里,衔草筑巢,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三
今年5月,我第三次来到湖广村。此番是应文友黄忠美老师的再三邀请。
年近五旬的他告诉我,自他来过湖广村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发现这么多年来,无论湖广小学的学生和老师如何流动,这里的教育接力从未间断。思来想去,他在谢老师调走后,主动要求调到湖广小学任教。
今年上学期,学校里有7名瑶族学生,均是留守儿童。他和高庆周老师,一个教二年级,一个教一年级,紧握教育的“接力棒”,继续书写“两个和七个”的故事。
50多年来,湖广小学像一座圣洁宫殿,细心地呵护着湖广两地孩子们的求学梦。他们同走一条路,同饮一井水,同坐一张凳,同用一张桌,同上一堂课,同吃一锅营养餐,亲如手足,两小无猜。这里的教师不仅被当地群众当成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更被当成民族团结进步的形象大使。
缓步走出校园,我们在村中四下游走,一幅田园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村东头的桃树漫山遍野,红扑扑的果子挂满枝头;村西头的脐橙林郁郁葱葱,小小的果子初现叶间;村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抽穗扬花正当时;而村北面伫立着成片的赤桉林,是引进来的新“村民”。
“哎呀!黄老师来了。快,快过来尝尝鲜。”突然间,一个高亢热情的邀约声从果园深处传来。
“啊,来了。是谁呀?”我们循着声音一路往果园里走去,只见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果树间摘油桃。
那是黄老师的朋友任善期。任善期家境曾经非常困难,妻子是个残疾人,二人还育有两个孩子。为了生活,他曾外出务工,但收入也仅能勉强维持生活。最后,他选择返乡创业,承包了10亩山地,开始尝试种植油桃。今年是果园挂果的第二个年头。预计可以收获3万多斤油桃,能卖4万余元。
任善期从树上挑了两个又大又红的油桃,在衣襟上擦了又擦,有些不太好意思地笑着递了过来。我们一手接过,用力咬了一口,齐声说:好甜!那一刻,这满园的红都飘到了任善期的脸上。
岁月悠长,如今的湖广村已有74户356人,其中48户236人属广西籍、26户120人属湖南籍。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夕阳西下,我沿着平坦的山路返程,蓦然间看到路旁的石榴树怒放出一簇簇红色的花朵,开得宛如湖广两地群众的日子般红红火火。想必待我下回再来,它们已然结出了丰硕圆润的石榴,紧紧地抱着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石榴籽,不分你我。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本文为“石榴籽·向未来”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