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圈”更“有放”的新型课间生态

作者:陈俊同
来源:《当代广西》2023年第22期
2023-11-17 11:34

核心阅读:这个难题,不能光靠一个老师、一个学校来破解,也不是出台一个规定、下发一个文件就能解决的。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需要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家庭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才能给出正解。

 

“压缩课间时间严重,学生连上厕所的机会都少了。”近日,山西晋中一名老师网上发布的视频吐槽引发热议。一时间,“课间圈养”成为各大社交媒体热门话题。

“课间圈养”并非新鲜现象。早在十年前,就有媒体关注“寂静的课间十分钟”,呼吁“让孩子‘疯’一会儿又何妨”。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尽管下有呼声、上有政策,多年来各地仍然走不出这个“怪圈”,学生不自由、家长有意见、教师很无奈、学校很迷茫,令人深思。

中小学生课间被“圈养”的现象,是个需要直面的复杂社会问题。“寂静的十分钟”背后折射出时下中小学校普遍面临的教育管理困境:如何把握好“教育安全”与“健康成长”之间的平衡。这个难题,不能光靠一个老师、一个学校来破解,也不是出台一个规定、下发一个文件就能解决的。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需要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家庭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才能给出正解。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学校要纠正错位的管理理念,回归到教育树人的初心。多年前的课间十分钟,是与欢声笑语、追逐玩闹、游戏锻炼联系在一起的,处于一种“放养”状态;而现在的课间十分钟,不少地方是教师紧绷神经、学生不敢放开玩耍怕被“抓住”的“圈养”生态。这与当今很多学校因物理空间受限、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家长利益诉求多元和升学压力有关,而一旦孩子发生意外情况,其父母不理解甚至“校闹”,更成为压倒课间十分钟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有压力更要有责任,有问题更要有担当,学校不能因为现实的压力而带偏教育的初心和理念,“安全第一”不是限制课间活动的挡箭牌。

从本质上来说,“课间圈养”的根源是校方过于追求“零风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理念的错位导致了管理行为的极端化。“课间圈养”养不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已成为共识,但回到过去的“放养”状态也不具备现实土壤。学校可以积极作为,探索营造一种多姿多彩、闹而不乱的“有圈”更“有放”的新型课间生态。如以疏代堵,以安全有趣的活动代替追逐打闹;统筹教师队伍做好课间的管理引导;对存有潜在危险的场地、器材、用具等进行替换或改造;等等。多些关心、多用巧思,完全可以创造安全而充满呼吸感的校园生活。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要推动政府层面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家校纠纷治理体系。学校对学生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代表一旦学生出了事就要承担“无限责任”。各级地方政府应理解学校的处境,既要保护好学生安全,也要保护好学校合法权益,不能动辄因个别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而问责学校,搞“一刀切”;而教育部门更要直面现实问题,推动政府层面组织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校内安全事故有关细则和条例,更加合理地界定学校和老师的权责。同时健全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比如引入商业保险,完善学校保险体系。要在一起起家校纠纷调解和处理中,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解除学校过重的枷锁,让学校真正有底气放开课间十分钟。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学生家庭要少一分冲动、多一分宽容。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处于独善其身的位置。“课间圈养”问题的解决,家长不能做旁观者,而要做参与者,对课间活动发生的问题和纠纷要有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孩子在学校课间活动中受了磕碰或损伤,家长在去学校“讨说法”之前,一定要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在沟通协商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要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对老师的工作多一分支持和体谅,老师自然也会报之以对孩子的宽容和鼓励,这种良性循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心旷为福之门,心狭为祸之根。家长过度维权乃至闹事,可能会把学校老师逼成“佛系”,伤害的其实是整个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李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