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女性书写》 黄晓娟 张淑云 罗莹钰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女性书写》一书,立足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框架之下,以历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女性作家的创作概况,在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具有理论拓展意义。
本书参考和引用了翔实的文史资料,其中参阅的理论著作115种、中文论文87篇、文学作品70部(篇),用6个民族作家的女性书写对相关理论做了生动的解说。书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文本叙事内容呈现多向度、多元化的创作特征。她们的作品擅长从各民族历史记忆、传统器物、人文空间、自然地理、习俗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提炼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如借器皿讲述匠人精神,通过玉器书写深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等等。此外,少数民族女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书写各个民族的审美、城市、乡村、生态等文化现象,展现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生活图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些女作家从个体的经验出发,书写自己的同时书写民族文化,在作家身份、民族身份的交织中,呈现出多样的文学选择,表现出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本书作者黄晓娟、张淑云、罗莹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性文学历史中找寻支撑,依据女性创作心理,区分不同民族女性书写的相同与差异之处。这一观照视角并非只是单纯地进行文本解读,而是深入到文本内部结构,如通过重构自然景物来表达诗性的生命意识、通过刻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儿童形象来反思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等;有次序地抓住少数民族女性的文学特点、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要点,紧扣主题逐一阐明,为我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手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的寻根文学思潮,让民族作家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展现文化身份,向内去寻找民族文化的根,将创作视角更多地转向民族文化。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机会和冲击、变化和影响,也在多民族作家笔下得到真实的呈现。本书聚焦的这些女性作家,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在强烈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归属感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她们将目光放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书写本民族的族群生活、族群心理、族群文化,表现了女性作家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如满族女性文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蒙古族女性文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达斡尔族女性文学中的文化美韵、回族女性文学中的文化传承、布依族女性文学中的古典意蕴、彝族女性文学中的诗性传统等。创作中,这些民族女性作家努力彰显自己的民族身份,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也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在她们的笔下,少数民族文化物象和意象不单单是象征性的符号,而是浸润了真实民族生活、有着民族个性、充满生命力的。
在书中,作者注重从恢宏的地理环境和具体语境中去考察少数民族女性文本,比如在探究女性作品中的文化文本时,就特别注意到地理环境、民族身份与女性话语之间的关联。正如著名民族文化研究学者梁庭望所说,“本书的笔尖既概括而又深入,归纳出北方民族女性文化的‘粗犷豪迈’,南方民族女性文化的‘神奇秀美’,表现出女性学者的细腻和概括功力。”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研究”的终期成果,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整体综合研究中的女性书写的空白。作者通过女性书写中的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双重维度,梳理了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创作特征、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以及叙事策略等,探讨了女性文学对认同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分别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