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南宁市隆安县震东安置区联合党委书记何为手里的电话接二连三,他骑上电车飞驰到办公室先处理完文件,很快又出现在社区的帮扶车间里。
在震东安置区工作的4年多时间里,何为和很多党员干部一样,大多时候是这种“满格”状态的工作模式。“震东安置区成立的当天我就到这里工作,见证着安置户从村民到‘市民’,眼看着大家搬出大山后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社区工作人员都感到很高兴。”何为说。
震东安置区有5847户24423人,是广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从深山到城市,为帮助搬迁群众积极融入新环境、新生活,震东安置区自2019年以来先后成立(设立)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业社保服务中心等“九中心一站一家”,构建起“1个党工委+3个党支部+43个楼栋长+78个单元长(网格员)”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
社区网格员入户查看患病居民日常用药情况。 震东社区供图
100余名党员带头活跃在网格服务一线,持续开展面对群众需求的服务行动。他们通过走进单元、敲开家门,推进组织下延、资源下沉、服务下移,在网格中宣传政策、摸排信息、收集民意、排查隐患、协调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
“社区网格员入户走访时知道我不能干重活、累活,就帮我在社区超市安排了一个轻松点的岗位。有工作才有收入,生活也有了保障。”震东社区解忧超市副店长马兰琴感激地说。
从2017年年底查出患有癌症后,马兰琴辞去工作在家疗养,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丈夫身上。今年春节,入户走访的社区网格员了解到马兰琴身体已经逐渐康复,以前又有超市工作经验,便把她安排到了社区公益岗上。这份工作对马兰琴来说不忙也不算累,但每个月有1600多元收入,两个孩子也就近上学,一家的生活逐渐好转起来。
解决群众生活问题、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一件件、一桩桩实事背后,折射出基层党组织为搬迁群众做好后续服务的精准度和温暖度。
震东安置区坚持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增强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3个安置小区党支部组织力和服务功能,形成“九中心一站一家”服务矩阵,精准服务群众、精准配置资源、精准化解风险,“党建+社会治理”让党组织的服务延伸至安置区各个角落。
摸清了家家户户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就业稳,发展才可持续。
2020年3月疫情期间,面对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等问题,震东社区创新开展党支部引领“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新模式,与各农业企业(基地)、帮扶车间开展“点对点”送工务工,搭建群企“桥梁”。
经过3年的探索积累,“小梁送工”就业服务站逐步走上就业渠道多样化、就业群体综合化的道路,成为易地搬迁安置区促进搬迁户生活富裕的亮眼名片。
“现在我们服务的对象已经不再限于临时工群体,根据居民就业意向,除了实现家门口就业,我们也会输送居民外出务工。服务对象也从大龄人群向青年扩大。”震东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就业服务站站长梁佳说。
社区网格员通过入户走访,还精准锁定了有返乡意愿的大学生群体和青年党员,引导他们积极建设家乡。在他们当中,有的担任社区网格员服务群众,还有的投身到广阔的乡村振兴事业当中。
近年来,震东安置区联合党委持续开展暖民心行动,有效升级服务能力。社区党员、乡贤、居民代表等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形成了“小梁送工”“楼栋管家”“长者食堂”等特色品牌,切实保障安置区内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会治理和社区融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更有保障,广西共成立541个党支部,覆盖486个安置点,覆盖率达96%。结合今年中央组织部开展全国村党组织书记视频培训工作,广西指导各地组织50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所在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集中授课,帮助提升履职能力,切实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