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媒赋能原生态民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李秀华
来源:当代广西网
2023-12-07 08:15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重大要求,其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方法路径,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原生态民歌是各民族典型的优秀文化遗产,早已融入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脉,凝结着各民族祖祖辈辈的实践智慧,承载着各族人民的共同记忆与民族情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原生态民歌遗产资源,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增进文化自觉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要义。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健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强化非遗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为推动原生态民歌遗产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在数字传媒生态中,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平台传播原生态民歌故事,有利于推动原生态民歌深入各族群体、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实现传承与发展。

数字助力,让民歌“留得住”。数字化存储是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可以在原生态民歌“活力尚足”时进行数字化存储,让更多的声音“留得住”。首先,要建立档案保护,借助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契机,综合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知识建库等技术,对原生态民歌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动态性采集存储,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方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风格特点、音韵格律、音乐形态等进行系统地收集、分类、整理、鉴定、归档及信息化利用,统筹建立数字原生态民歌基因信息库,激活原生态民歌传承“新活态”,推动跨越数字鸿沟,实现传统民歌文化的数字化共享。其次,要进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数字化的保真程度较高,原汁原味的面貌在数字媒体中得以再现,实现全息存取成为可能。传播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建立档案保护的基础上,借助数字摄影、知识建模、多媒体集成等技术,建立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一体的原生态民歌遗产数字博物馆,打破时空限制,借助有线电视、无线通讯、电信及数字电视进行宣传,使海量存储的原生态民歌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示、共享与利用。

影像赋能,让民歌“看得见”。影像纪录是原生态民歌传播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记录和留存原生态民歌珍贵的演唱技艺、流派风格与风土人情,也能用动态镜头讲述民歌背后的感人故事。近年来,我国原生态民歌影像纪录与传播也取得丰硕成果。人们陆续将各类叙事性民歌故事拍摄成微电影、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切实推动原生态民歌传播入脑入心,极大提升了原生态民歌的传播效果。《千里江山千里歌》《山河歌谣》《行走的歌谣》《时光的旋律》《踏歌行》《中国这么美》《往事如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原生态民歌题材纪录片,以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内涵讲述着生生不息的民歌故事,展现了民歌传承者默默无闻的守正创新,用音乐与纪录片深度融合的形式彰显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这些影像纪录片一经上线,得到各级媒体平台竞相转载与传播,并陆续“破圈”,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原生态民歌文化,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当中。2023年6月,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微博、腾讯视频、爱奇艺、酷狗音乐、优酷、哔哩哔哩、快手等网络平台共同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来自各地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影像得到展播、交流与弘扬,激发了民歌传播的灵感,让“老故事”绽放“新光芒”,让广大群众可以共赏民歌文化多彩魅力,共享民歌资源保护传承成果。

网络助攻,让民歌“可变现”。短视频传播为原生态民歌带来了“破圈”机遇。借助年轻化、视觉化的表达样态,可以让原生态民歌的声音触达各类群体。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数字传媒时代,网络传播、尤其是网络短视频具有吸引年轻力量的天然优势,它在原生态民歌与用户间连起了桥梁,为原生态民歌“老歌新唱”找到新路子。抖音短视频、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微信视频号、火山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民歌开放平台等形式,全方位助力发掘原生态民歌传播的市场经济价值,带动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对原生态民歌的兴趣与认同。根据《2023抖音民乐直播数据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抖音平台上的民乐直播场次超过414万,累计观看人次突破128亿,数万名非遗民乐主播获得直播打赏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抖音上共有102万个国家级非遗民歌短视频,产生了37亿次播放,获得1.24亿个点赞。“乡音乡情乡愁”“小河淌水”“乐上花火·乐见之夜”等原生态民歌节与民乐专场以短视频形式传播,备受关注与转发。根据《酷狗非遗音乐图鉴》中显示,超过1亿的“90后”“00后”年轻听众对非遗民歌流连忘返。实践表明,传媒数字时代讲好原生态民歌故事,不仅要关注原生态民歌故事背后的内涵与价值,丰富广大听众的精神世界,也需给民歌传承者与传播者带来经济效益,让原生态民歌打破传承瓶颈,真正实现“自我造血”,有效推动原生态民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本文系2023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原生态民歌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路径研究 ”(编号23FMZ02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覃雪花
相关文章

刘宁会见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

2023年11月2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在南宁会见载誉归来的东西,代表自治区党委对他荣获茅盾文学奖表示祝贺。

时政 2023-11-25 21:16

担起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重角色”

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强化理论武装,守好舆论阵地,勇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争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举旗者、坚守者、探索者。

当代论坛 2023-11-17 09:35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继续落实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中,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当代论坛 2023-11-17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