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约 桂林有戏丨与导演面对面: 关于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的艺术探讨

作者:林超俊
来源:《当代广西》2022年第24期
2022-12-17 12:22

访谈时间:2022年12月12日

地点: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

访谈对象: 赵淼(《两京十五日》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三拓旗剧团创始人)

访谈者:林超俊 (广西文联秘书长、广西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12月10日晚,作为2022桂林艺术节首场开幕大戏,改编自马伯庸同名畅销小说的重量级作品——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在桂林大剧院上演。导演赵淼携24名演员在舞台上重现了这段明代版的“生死时速”。

本剧通过全新的舞台艺术与多媒体光影配合,实现了波澜壮阔的时空穿梭与日行千里的奇幻场景。在恢弘的历史背景下,一个个精彩段落如同璀璨的璎珞,连缀成篇;在3个多小时的观演过程中,观众目不暇接,丝毫没有剧幕拖沓、冗长之感。尤其是各种传统戏曲、肢体、皮影等手段的运用,让复杂的场景调度充分展现出舞台假定性的魅力,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新鲜的观剧体验,获得高度赞扬。

演出结束后,本剧导演赵淼接受了本人专访,就这部剧的艺术追求和特色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导演面对面:关于舞台剧《两京十五日》_A7708_副本.jpg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剧照。痒痒斯基 摄

从小说到舞台剧,提炼历史故事的“神”与“魂”

林超俊:马伯庸的原著有70余万字170多个人物,要改编浓缩为舞台剧,其难度相当大,您是如何取舍的?

赵淼:《两京十五日》原著取材于《明史》中一段仅有50字的描述,根据这点描述,作家马伯庸完成了上下两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一个情节紧张的悬疑故事:大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当朝太子朱瞻基宝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一场横跨两京的惊天巨变令太子踏上了疯狂的极速之旅。他必须在15天内,从南京赶回京城拯救自己,拯救大明。

小说原著内容体量巨大,这给舞台剧的改编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要将70万字篇幅的小说、170余个角色、千里星夜奔驰浓缩成3小时的舞台剧,对于我们舞台创作而言,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进行勇敢的删减。读过原著的就会知道,其缜密的细节、环环相扣的情节、生动的人物描写和气势宏大的场面,着实让人很难取舍。当时,我们整个创作团队陷入了两难。

初读原著,我觉得这是一部悬疑小说。但仔细一琢磨,发现小说其实写了一个有关成长、信任以及命运抉择的故事,所以改编时就把这种感觉转移到了舞台上。

创排这部戏时,我们主创团队定下了几个原则:第一,故事的主核精神不能动,其主要线索、重要冲突、枢纽性场面是取舍的关键,那么甄选标准就是这一情节是否是推进主要人物发现、成长、发展和转变的线索、冲突或场面;第二,戏剧是假定性的,情感是真的,我们所有的手法都是让观众知道这是假的,但却能在内心引发对真实场景的联想;第三,就是书中情节是否适合并且能相对比较好地在戏剧舞台上呈现。

经过反复讨论后,我们提炼出12个字来概括这部作品:“有关天下,有关你我,有关自我”,由此推演出故事核心——“有关天下与我的关系,天下乱与安的关系,你与我的情谊关系,自我与成长、身份转变的关系”。

我觉得这部小说最突出的主题是“成长”。他们经历绝望、承受痛苦、携手战斗、收获友谊、取得成功,最终又不得不面对命运、接受无常。短短15日,几位主人公都完成了蜕变。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我们努力将原著中的“神”充满舞台,让剧中人物的“魂”附在演员身上。于是,在众多的角色中,我将叙事重心放在明太子朱瞻基、小捕快吴定缘、女医师苏荆溪、芝麻官于谦等几位主角身上,并将故事情节集中在和他们的命运与成长有关的部分。

在舞台上制造这种梦幻、虚拟的表演,这可能是我们从文学改编到舞台剧的一个大方向。

活用传统戏曲手法,精心打造舞台精品

林超俊:《两京十五日》的舞美方式呈现方式完全颠覆了固有的戏剧创作,对于这样的创新,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赵淼:这部剧的创作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和挑战,我们希望呈现的是比较现代的剧场的概念,是演给当代人看的,但又能跟中国传统戏曲融合起来。比如说传统戏曲中的昆剧或者京剧,舞台上其实就是人物幻影,一桌二椅就可以表达一切,这是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所以当时我就在想,我们这次能不能从表演、视觉和空间设计上延展出、延续好、承接好有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的作品。

我们这部戏的舞台呈现运用了明代的家具罗圈椅来进行构思。罗圈椅讲的就是天圆地方,环抱呈现的是圆的,座是方的,这个舞台空间也是方的,空间围拢是一个半弧形,我们的调度都是以圆场为主。我们这也不能算创新,只是在前辈的基础上传承、弘扬,借鉴与运用了东方戏曲的精髓。

戏曲或戏剧最大的魅力就是假定性。所以在舞台呈现时,我们就让它有更多的黑暗空间,去丰富观众的想象力。比如这块空间飘着淡淡的烟雾,那它可能是江南的某一个水乡;旁边升腾的雾气,那它可能表现的是炊烟袅袅;另一边又冒烟了,那可能是着火了……我们想要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把美好的预示留在观众心中。所以这个舞台空间首先它应该是空的,是以表演为核心的,然后我们所有的舞台部门、整体设计都去向它靠近,这就是我们讲的属于老祖宗的中国美学的东西。

戏曲“以虚为实”的写意精神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我们舞台的调度有圆场、有三角形、有移步换景,同一个桌子,又是龙榻、又是桥、又是船、又是市集、又是码头。于是,在我们的舞台剧中,蓝色的绸布代表水波,红色的则代表火焰。太子乘坐的宝船,现实中体型巨大,但在舞台上只是一个小小的模型。

剧场的当代性离不开传统。但是如果只谈传统,就会失去未来。戏剧的创作者要明确自己面对的是未来,所以既不能抱着传统不放,也不能完全丢弃,我们需要在传统土壤的营养下激励自己和当代产生连接。传统文化给我们的舞台美学以支持。我想,当大家看到这部舞台剧时会感叹“很中国”,同时也感觉“很现代”。

敢于追求,勇于挑战,演员和剧目一同成长

林超俊:您在创作时,是怎么去克服一般化套路,去实现自己艺术追求的?相较之前的作品,您认为执导舞台剧《两京十五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赵淼:舞台剧是一种现场的艺术,与电影、文学等比起来,这是一个短板。要让戏剧更多地承载文学内容,就得用好它的现场性和假定性。

如何塑造角色,是我导这部戏面临的最大挑战。原著中最打动我的,是几个年轻人的友谊。他们从一开始素不相识、甚至是互看生厌,慢慢地成为意气相投、共同作战甚至可以为对方付出生命的朋友。在特定的情景下,高低贵贱、君臣之别等,都不再重要。他们回归于人性本身,我觉得这种人类的原始情感特别宝贵。顺着这个思路,我就把重点放在刻画这4个人物身上。

除主人公之外,我还特意塑造剧中的女性形象。剧中“返京四人组”里的女一号——女医师苏荆溪是一个极为亮眼的存在。她“胆绝、慧绝、情绝”,为了替被殉葬的闺蜜复仇,潜伏两年,精心策划。她不仅是一个心思缜密的复仇者,更是一个女性意识的觉醒者、反抗封建礼教的先行者。同时,还刻画了白莲教女护法昨叶何、白莲教首领“佛母”等角色。昨叶何是小说原著中非常出彩的一个女性角色,她“进不必媚,居不求利,芳不为人,生不因地”。在舞台上,饰演者吕晓萌用戏曲中“花衫”的技巧和感觉去重新塑造了这个人物的特点,让她在人性方面的觉知要比苏荆溪更为深刻。

在对这几位女性进行塑造时,剧中充分发挥了在肢体造型上的优势,对于昨叶何的角色,我给她安排了很多戏曲“跑圆场”的动作,突出这个人物的神秘和捉摸不定;对于首领“佛母”,我们要求演员的身体重心永远是下沉的,靠近地面的。只有在她死后,才给她设计了向舞台上方走去的动作,并让她讲出了全场最震撼人心的台词:“活着,都是为了活着。”

除此之外,我们在编创过程中需要与主创一起研究很多课题,比如中国古代人物生活礼仪和行动特点,学习借鉴戏曲表演和美学,去看史料,引导大家观看中国古典艺术作品包括美术、文艺体育项目,还有对比马伯庸老师几部小说的叙事特点等,这些课题都是随着日常演员训练逐步打开的。

我们还组织观摩了很多成功的历史纪录片和武侠电影,以及考究在史料及艺术作品里关于宣德皇帝的一些描述。综上所述,我们面临繁重的学习首要是:戏曲人,要敢于挑战自己!

我们的团队都很年轻,但他们敢于拼搏,勇于挑战。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的所有演员在舞台上都充满激情,手牵手肩并肩地向前迈进,就像剧中人那样,15日跨越了千里的路程。在这个创作过程当中,我们找到了更多的答案,知道了原著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克服荆棘之路,最终到达京城的。我们在这个创作的过程当中,也体现出了这个团队最优秀的品质:团结、向前,不言败、不气馁。

责任编辑:覃妮
相关文章

山水有约 桂林有戏丨归来吧,在历史曾经落幕的地方再启幕

12月10—18日,广西省立艺术馆、桂林大剧院、东西巷、湖心亭、象山、七星岩……桂林用9天、29个剧目、近130场演出,向世界宣告:它与戏剧从未阔别!

文化 2022-12-17 11:58

山水有约 桂林有戏 | 桂林艺术节名家访谈

12月10日至18日,2022桂林艺术节盛大举行。活动期间,记者现场采访了应邀担任首届桂林艺术节艺委会的成员及西南剧展主要发起人的后人,畅聊他们对桂林艺术节的展望。

文化 2022-12-16 17:50